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冬春季节则往往是干涸无水,也成灾。即使在一些盆地地带,地下水埋藏也比较深,不利于开采。所以,林县缺水。
从气候方面来看,林县山高沟深,气候比较复杂,全年降水量分布及不均匀,七月、八月的降水量占全年的70到80,春、秋、冬季三个季节10个月的降水量仅占全年的30到40。所以,民间流传着这样的民谣:“天旱把雨盼,雨大冲一片,卷走黄沙土,留下石头蛋。”
从历史上来说,林县干旱缺水的历史是很悲惨的。新中国成立前,林县水源奇缺,灾害年年有,十年九不收,是个山穷、地穷、水穷、人穷的贫瘠山区县。据史料记载,从明朝正统元年(即1436年)到新中国成立的1949年,共514个春秋,林县发生自然灾害100多次,大旱绝收30多次。有时大旱连年,河干井涸,庄稼颗粒不收。旱灾严重到什么程度呢?史料记载和民间传说都是“人相食”,就是人吃人。在这514年里人相食5次。至今在林州部分农村还可以见到记载旱灾的石碑。桂林镇桃科村盘峪自然村有一块立于清代光绪七年的石碑这样记载着这个村的悲惨历史:“光绪二年间,共计男女一百一十七口,自三、四年间,流离死亡,仅存男女十一口。斯时,尸骸有未葬而窃食者。此间北地有小窑,食人肉者,混迹其中,骸骨堆之如丘。其时米价每石十五串,麦价每石十三串,瓜秧、豆秧、玉米秆,皆备食用。花籽饼每个大钱五十文,树皮草根,或剥或刨,亦几殆尽。每一妇女十七八者,仅值三五百文。王姓祖居其庄,男女四五十口,自光绪三、四年间,流离饿死者,仅存三人
f而已。”我们虽然没有经历过这样的旱灾,没有那种切肤的感受,但是仅看这些碑文,就可以感到当时的情景真是人间地狱,惨绝人寰。
林州民间还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民国初年,任村镇桑耳庄村的300多户人家常年要到35公里远的黄崖泉去挑水吃,曾经因为挑水跌死、跌伤3个人。民国九年大旱,黄崖泉的泉水只剩下香火头那么粗,远近来这里挑水的越来越多,人们只能排长队等候。大年三十,老长工桑林茂老汉五更天就起来到黄崖泉等水,直到天黑才接满了一担水。新过门儿的儿媳妇王水娥心疼公爹,傍晚出村去接公爹。从公爹肩上接过担子,没走几步就被石头绊倒了,一担水倾了个净光。儿媳妇又羞又愧,在除夕夜悬梁自尽了。桑林茂老汉埋葬了儿媳妇,大年初一带着老伴和儿子翻过太行山,到山西逃荒去了。采桑镇狐王洞村王老二家,儿媳妇洗衣服用水多了一些,婆婆看见心疼,说了儿媳妇两句,儿媳妇一气之下上吊自杀。就因为这事,王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