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讲坛红旗渠的故事》
太行山间一条人工修筑的引水渠,何以用了10年的时间才完成?何以牵动共和国第一代领导人的情怀?何以吸引众多的参观者?又何以让一批又一批参观者发出由衷的赞叹?《百家讲坛》节目今天向你讲述红旗渠的故事。
第一集
红旗渠概况在河南省北部,有一个名叫林州市的县级市,原来林州市叫做林县,它的地图轮廓是南北长,东西宽,总面积2046平方公里,北面紧邻河北省涉县,西面紧邻山西省平顺县。20世纪60年代,红旗渠就诞生在这里。到过这里的人都知道,林县是个山区县,太行山主脉穿过林县全境。红旗渠就是在太行山上修建的一项大型水利灌溉工程,它引的是属于海河水系的浊漳河的水,源头在相邻的山西省平顺县境内。整个工程1960年2月动工,1965年4月建成了全长706公里的总干渠,1966年4月建成了三条干渠,1969年7月完成支渠配套工程,至此工程全部竣工,前后历时10年。红旗渠渠道总长1500公里,灌溉土地54万亩。红旗渠的工程量到底有多大?在太行山上修建红旗渠那是相当艰难的,逢山需要劈山凿洞,遇沟需要架桥。整个工程共削平了1250个山头,架设了152个渡槽,凿通了211个隧洞,修建
f各种建筑物12408座,共挖砌土石方151582万立方米。这个土石方的数字是个什么概念呢?如果把这些土石砌成一座宽两米、高三米的城墙,可以从哈尔滨延伸到广州。
缺水的苦难大家知道,太行山是很险峻的,但是为什么林县人偏偏要从险峻的太行山半山腰修筑红旗渠呢?红旗渠是用来解决什么问题的?历史上兴修的水利工程大致有3个用途:饮水、灌溉、航运。大家看看,都江堰和郑国渠是为了解决灌溉问题,京杭大运河和灵渠主要是为了解决航运问题,京密引水渠、引黄济青工程和引滦入津工程主要是为了解决城市供水问题。那么,红旗渠是那种用途呢?红旗渠有双重功能:饮水和灌溉。那么,是什么原因竟至于让林县人在解放初期财力和物力那么困难的条件下,就要凭着一县之力就要修筑这么艰巨、宏伟的水利工程呢?是缺水,严重缺水。缺水缺到什么程度呢?从地质构造方面来说,太行山是断层山,在林县境内,这种断层表现得特别明显,太行山的几条余脉在林县境内又是由西向东倾斜、延伸。这种地质构造导致林县境内形如一个漏斗,形不成稳定、良好的隔水层和蓄水层,流水漏失严重。在林县境内,也有几条河流,但是由于受地形、地势的影响河床纵坡大,流径都很短促,积水面积少。再说,这些河流都是季节河,汛期山洪
f暴发成灾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