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水量补给是天然绿洲的生存基础,其生存方式是“以供定需”,有河有水,自然形成相应的生态体系,河道断流或水量减少,植被衰败或死亡。
f由于天然绿洲内较丰富的水和动植物资源,古至今人类垦殖活动大都在这自一区域内进行,部分天然绿洲改造为人工绿洲。前新疆天然绿洲的43.%将目4已开拓为人工绿洲,虽然它只占新疆幅员面积的3.73%,但却形成了新疆独特的“绿洲经济,灌溉农业”社会经济体系。人工绿洲开发模式是在河流出山口修建引水枢纽,在河流中游修建平原水库,大规模实行渠系防渗和开发流域地下水资源,最后在山区修建控制性水库,集中表现为对水资源的不断占用。由于流域人口、经济规模不断扩大,水资源日益紧缺,近期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又上了新的水平。灌区开始实施大规模高新技术节水,有经济条件的则在河流上游修建山区水库,主要目的是进一步挖掘在常规灌溉方式下难以避免的田间深层渗漏其和河道渗漏的潜力。四、生态需水的地位和基本数量的确定人类活动对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的不断提高,干旱区天然绿洲中的人工绿使洲面积不断增加。以新疆为例,人工绿洲面积由1950年的1.3万km2扩大到目前的6.2万km2,增加近5倍,构建了生机勃勃的绿洲经济。人工绿洲的开发,使河流天然生态系统水资源分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河流水资源全部集中在上中游用于流域经济发展,下游水量逐步减少乃至枯竭,河道断流,尾闾湖泊消失,地下水位下降。由于靠河流维持生存的天然绿洲生态系统稳定性和适应能力远差于荒漠植被,对地表水和与之密切联系的地下水变化十分敏感,地表水量减少和断流致使地下水位下降,植被衰败死亡,并导致河道下游原有天然绿洲向荒漠系统转化,目前新疆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发生在绿洲生态系统内。我们在考虑流域规划和水资源管理中的生态需水地位时应注意到,然绿洲天生态系统先于人类活动存在,流域开发过程本身,就是逐步挤占绿洲内天然植被生长空间和水资源的过程。生态用水不是流域新出现的需水对象,它一直存在,并不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