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管校聘”是教师管理体制重大变革
教师由“校管”走向“县管”,一字之差,体现的是教师管理体制的重大变革。“县管校聘”不仅促进了县域内教师交流轮岗制度的落实,也有助于化解县域内教师资源配置矛盾。对于教师“县管校聘”究竟该如何理解?事实上,教师“县管校聘”是基于现行的教师“校管校聘”而提出,教师由“校管”走向“县管”,一字之差,体现的是教师管理体制的重大变革。“县管”要求县级教育行政部门按照职能分工,依法履行对中小学教师的公开招聘、职务评聘、培养培训、调配交流和考核等管理职能。“校聘”则要求学校依法与教师签订聘用合同,负责教师的使用和日常管理。这一变革对于统筹县域内义务教育教师资源,推进县域内教师交流轮岗,化解县域内教师资源配置矛盾,促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有着积极作用。根本上说,“县管校聘”成为推进县域内教师交流轮岗的制度保障。促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办学条件是基础,师资配置是关键,而师资合理配置的有效手段是推动教师的交流轮岗。2014年,教育部等下发文件,对推进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工作做出了全面部署,提出全面推进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县管校聘”管理改革,使教师由“学校人”变为“系统人”,打破教师交流轮岗的管理体制障碍。但在实际推进过程中仍然面临诸多困难,其中教师的固有身份就是一个明显制约。
f从学校层面看,由于担心教师参加交流轮岗影响学校自身的教育教学工作,部分学校对教师交流轮岗,特别是对骨干教师交流轮岗持谨慎态度;从教师层面看,实施教师“县管校聘”后,由县级教育行政部门主导教师交流轮岗,淡化了教师身份管理与教师校籍,使教师交流轮岗不受所属学校的限制,利于对编制核定、岗位设置、职务(职称)晋升、聘用管理、业绩考核、培养培训、评优表彰进行统筹考虑。另外,“县管校聘”也有助于化解县域内教师资源配置矛盾。现行的教师“校管校聘”的做法,使教师身份界定较为清晰,教师对学校的归属感较强,但在统筹县域内教师资源方面存在明显欠缺。因为教师是“学校人”,导致学校间的教师资源调配非常困难。通过实施教师“县管校聘”,由县级教育行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统一管理教师人事关系和聘任交流,有助于化解这一矛盾。从教师编制看,在县域范围内有的学校超编,有的学校则严重缺编,学科教师的配备需求在不同学校间也存在较大差异,但在“校管校聘”的管理模式下,不同学校间的教师配备缺乏统筹。实施教师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