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环保企业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的现实需求。高校和科研院所在我国科技创新方面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资源,与其开展产学研合作,是国有环保企业在科技创新方面实现突破性发展的一条捷径。长期以来,由于企业的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缺失,有关高校和科研院所承担了很多本应由企业执行的产业化技术攻关工作,并形成了一大批科技成果,部分成果已经得到应用并取得良好经济和社会效益,很多成果可以通过与企业对接,直接实现转化应用。高校和科研院所在基础研究方面的优势,使其可以和企业在科技研发方面形成良好的互补,大幅度提高企业技术创新工作效率,缩短企业技术开发周期,为企业经营发展赢得宝贵时间。企业能够通过合作实现对高校先进仪器和研究平台资源的共享,避免企业在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方面的不必要投入,从根本上降低企业科技创新成本。从高校和科研院所角度,良好的产学研合作有助于提高其科研成果的产业化水平,并提高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并通过合作提高我国整体科技创新水平。
综观国内,在科技创新工作方面取得突出成绩的环保企业背后,都会发现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身影。正是得益于良好的产学研合作,我国在部分环保技术领域已经摆脱了对国外技术的依赖,实现了从对国际先进技术的跟随到在国际上技术领先的突破性发展。国有环保企业与我国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深入的产学研合作,不但有利于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更是落实国家创新战略的重要环节。
产学研合作实际上是一种分工式协作,在合作过程中,各方发挥自身优势,通过密切配合,形成112的效果。但在实际中,将企业与高校的合作执行为简单的甲乙方合同式合作模式的情况很普遍。作为合同甲方和实际的出资方,为便于考核和费用结算,企业在合作中更愿意将技术研发工作整体打包委托高校执行,高校被迫按照约定完成“基础研究中试研究工程设计示范应用研究技术规范编制培训移交”全部环节的科技创新内容,使得这种名义上的“产学研合作”变成实际的“技术引进”。这种合作模式不仅没有充分发挥企业在工程应用环节的技术优势,还导致高校过多地承担了与其自身能力不相匹配的工作,在本不擅长的工程实施环节投入过多精力和人力,甚至由于工程实施的复杂性,高校或科研院所长期受困于技术开发的工程执行环节。
此外,对原创性知识产权不尊重也是产学研合作过程中的突出问题。企业在技术开发合作时,通常会选择具有一定研究基础,且其研究成果在业内得到认可的高校作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