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全国各地高考诗歌鉴赏题系列讲座
2009年全国各地高考诗歌鉴赏题
诗词鉴赏之一
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2009安徽高考题
小重山端午元舒颉Dí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①长。空惆怅,谁复吊沅湘②。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注①五色臂丝:荆楚风俗,端午节以五彩丝系臂。②沅湘:沅水和湘水。湘水支流中有泪罗江。8.从全词看,“空惆怅”和无人解”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9.这首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分别结合上阙和下阙作简要分析。4分
【试题解析】从作者来看,该题选择了安徽诗人的作品作为命题材料,体现了地方文化色彩。从诗歌内容来看,选择了“端午”主题的诗作,这与近两年的民俗等非物质文化保护的呼声相一致,巧妙地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小重山端午》既浓墨重彩描绘出一幅端午的民间风俗画(如,古人在端午这一天,往往会佩一种由苍术、白芷、大黄、芸香等中草药制成的“避瘟丹”,或将其在室内燃点,以此来避疫祛毒。还有人将五色丝线缠在孩子的手臂上,叫做朱索或长命缕,据说也可以降伏鬼怪),又热情洋溢歌颂了诗人屈原的忠贞义气,最后写读《离骚》之情景,令人回味无穷。【参考答案】空惆怅:慨叹世人忙于节日的喜庆,而不理解或淡忘了端午节厚重的历史内涵;表达对爱国诗人屈原的怀念之情。无人解:抒发了作者不为世俗理解的孤寂落寞情怀,也表达了对屈原忠义气节的崇敬。【试题解析】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或艺术构思,分析其本身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这里特别注意的是,题目要求“分别结合上阕和下阕作简要分析”。【参考答案】手法:对比。简析:上阕中众人的繁忙喜庆和作者的独自惆怅形成对比;下阕中世俗对屈原的不理解和作者读《离骚》的深切感伤形成对比。(答“反衬”,且简析合理也可。)
【赏析】
自从各省可以自主命题以来,命题者无不把本省的历史文化融入试题的考察中,目的在于促使本省学生去了解本地区的历史文化,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进而培养出适合本地区发展的人才。这一倾向,在语文试题中得到了最好体现。因为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包容性和开放性最强的科目,各地区历史文化可以最大限度的在语文试题中体现出来。今年安徽高考语文卷的诗歌鉴赏选的是舒的一首散曲。舒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