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结合才美。提问:这样的分析有没有根据?为什么?(时间不够,作为课后思考练习)备用:补充介绍若干资料(网站、参考书等)作业安排:
熟读课文,完成书上的习题写一篇读书笔记,对两种思路提出自己的看法备用材料:
关于培根:(依托“课文注释①”的介绍,适当扩展)1561年1月22日出生。父亲是当时女皇的掌玺大臣。培根12岁进入剑桥大学,15岁就担任外交官,35岁担任首席检查官,45岁担任掌玺大臣,不久担任英国大法官。1621年,因一起宫廷阴谋而被判罪。培根说:他自己是“英国50年来最公正的法官”,而这次审判是“英国200年来最公正的裁判”,讽刺意味深远。代表作《新工具论》和一大批随笔。(出示样书,希望阅读)提出这两种分析的依据之一:水天同的译文:
谈美(水天同译)德行犹如宝石,朴素最美;其于人也,则有德者但须形体悦目,不必面貌俊秀,与其貌美,不若气度恢宏。人不尽知:绝色无大德也;一如自然劳碌终日,但求无过,而无力制成上品。因此美男子有才而无壮志,重行而不重德。但亦不尽然。罗马大帝奥古斯特与泰特思,法王菲力浦,英王爱德华四世,古雅典之亚西拜提斯,波斯之伊斯迈帝,皆有宏图壮志而又为当时最美之人也。美不在颜色艳丽而在面目端正,又不尽在面目端正而在举止文雅合度。美之极致,非图画所能表,乍见所能识。‖A‖举凡最美之人,其部位比例,必有异于常人之处。阿贝尔与杜勒皆画家也,其画人像也,一则按照几何学之比例,一则集众脸形之长于一身,二者谁更不智,实难断言,窃以为此等画像除画家本人外,恐无人喜爱也。余不否认画像之美可以超绝尘寰,但此美必为神笔,而非可依规矩得之者,乐师之谱成名曲亦莫不皆然。人面如逐部细察,往往一无是处,观其整体则光彩夺目。美之要素既在于举止,则年长美过年少亦无足怪。古人云:“万美之中秋为最。”年少而著美名,率由宽假,盖鉴其年事之少,而补其形体之不足也。美者犹如夏日蔬果,易腐难存,要之,年少而美者常无行,年长而美者不免面有惭色。‖B‖虽然,但须托体得人,则德行因美而益彰,恶行见美而愈愧。(选自《世界文学》1961年第1期)
进一步提出一个问题:类似《论美》这样的“箴言式议论文(随笔)”有什么特点?
《两种不同的思维形式教材中的中西议论文思维比较》人的思维形式不仅具有个人的禀性和天赋,而且还具有民族共性。议论文是最能体现作者思维形式的认识客体。从初中语文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