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研究报告摘要
上海市奉贤中学金红卫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已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解决能力就是“创
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在数学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是一种重要的数学素质。本课题力图通过教学实践研究,
寻找“问题解决”能力培养与课程教材知识体系学习之间的互补与平衡,形成稳定简明的教学理论框架及
其操作性较强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的数学意识、逻辑推理、信息交流、思维品质等数学素质的
提高,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发展个性打下良好基础。
(一)“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框架:
1
在一定的问题情境背景下,学生可以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借助教师和同伴的帮助,通过意
义建构主动获得知识。
2
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提供动力,而系统的数学知识体系为问题的解决提
供保障。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与数学知识体系的建构两者之间的互补与平衡有助于学生认知结构的完善。
3
学生和教师是教学活动中能动的角色和要素,师生关系是互为主体、互相依存、互相配合的,
师生双方的主体性在教学过程中都应得到发展和发挥。
4
学生主体作用主要体现在学生的学习活动过程中。
5
教师的主体作用主要体现在对教学活动进行科学认识的过程中,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是发
挥主体作用的具体表现形式。
(二)“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的功能目标:
学习发现问题的方法,开掘创造性思维潜力,培养主动参与、团结协作精神,增进师生、同伴之间的情感
交流,形成自觉运用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数学思想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三)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目标:
1
会审题能对问题情境进行分析和综合。
2
会建模能把实际问题数学化,建立数学模型。
3
会转化能对数学问题进行变换化归。
4
会归类能灵活运用各种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进行一题多解或多题一解,并能进行总结和整
理。
5
会反思能对数学结果进行检验和评价。
6
会编题能在学习新知识后,在模仿的基础上编制练习题;能把数学知识与社会实际联系起
来,编制数学应用题。
(四)“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
教学流程:
创设情境
尝试引导
自主解决
反馈梳理
1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从生活情境入手,或者从数学基础知识出发,把需要解决的问题有意识地、巧妙地寓于符合学生实际的基
础知识之中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