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快速发展。按1952年不变价格计算,从1952年到1957年,全省农业生产总值从30多亿元增加到近37亿元,粮食总产量从1007万吨提高到1180万吨,棉花总产量从13多万吨提高到17多万吨。为了适应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在农业合作化的同时,国家开始对粮食、棉花、油料等实行统购统销政策,严禁私商和农民个体经营。河南广大农民群众在自己生活还比较困难的情况下,积极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踊跃交售爱国粮棉油。1954年至1957年完成粮食征购任务约百亿公斤,为支援国家工业化建设做出巨大贡献。粮棉油等农产品统购统销政策的实施对于稳定市场与物价,保障城镇居民的口粮供应,支援工业建设起了积极作用。但后来的实践也证明,这一政策使农民的生产与销售脱节,不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阻滞了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二、曲折探索中农业与农村经济的缓慢发展从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到1978年改革开放前,在曲折的探索中,河南农业和农村经历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20世纪60年代初期国民经济的调整与恢复、“文化大革命”等几个重要的历史时期。在“左”的错误思想指导下,在人民公社体制的束缚下,河南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遭受了严重的挫折,长期徘徊不前,农村广大干部群众在艰难曲折中努力探索着农业发展的道路。一“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农业合作化完成以后,由于党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更由于在胜利面
f前党内滋长了骄傲自满的情绪,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57年11月,中共河南省一届二次会议重点讨论河南农业的“大跃进”问题,要求各级领导克服右倾思想,打破常规,站在运动面前积极组织农业生产“大跃进”。1958年初,河南又不切实际地提出了“两年水利化”,“三年‘四无’省”“四无”指无苍蝇、无蚊子、无老鼠、无麻雀,“五年超过四、五、八”即《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规定的1967年黄河以北、黄河以南淮河以北、淮河以南地区分别实现亩产400斤、500斤、800斤的粮食指标的全面“大跃进”目标。于是,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在全省严重泛滥起来。在“大跃进”运动浪潮中,1958年7月,遂平县卫星农业社率先成立了全省第一个人民公社——酷山卫星人民公社,8月毛泽东在视察七里营时发出“人民公社好”的号召,此后中共中央又做出《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于是,人民公社化运动骤然兴起,到8月底,全省农村在2700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