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开垦荒地,鼓励粮棉油生产为主要内容的农业生产十大政策。广大农民群众积极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迅速开展了轰轰烈烈的爱国生产运动,掀起了增产节约竞赛活动,从而极大地推动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为了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农民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根据中共中央和政务院的部署,在解放初期百废待兴的情况下,河南省委、省政府通过发放救济粮、增加贷款、减免农业税、以工代赈等措施,组织群众开展了大规模的以治理黄河、淮河水害为主要内容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1952年大型引黄济卫灌溉工程——人民胜利渠顺利竣工,随后石漫滩、白沙、板桥等各种大中小型水库在淮河上游相继修建,大大改变了黄淮的水利面貌。经过建国初三年的艰苦奋斗,到1952年底,河南顺利地完成了恢复农业生产的历史任务,全省农业总产值和农、林、牧、副、渔都超过了新中国成立前的历史最高水平。三积极引导农民走集体化道路土地改革后,农民虽然分得了土地,生产也有所恢复和发展,但是由于农村生产力的极端低下,这种以私有制为基础的个体农业生产,仍然无法让农民彻底摆脱贫困,更无法满足国家工业化对农产品的需求。因此,1953年党和政府不失时机地提出了对个体农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新任务,积极引导个体农民组织起来走集体化道路。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河南按照自愿互利的原则,采取了逐步过渡、相互衔接的三个步骤第一步是组织具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的互助组;第二步是组织以土地入股、统一经营为特点,具有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第三步是成立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改变土地和主要生产资料的私有制为公有制。到1956年5月,河南全省建立起了25665个高级社,加入高级社的农户已经占到全省农户的,基本实现了农业生产合作化。
f虽然合作化运动中存在着急于求成的问题,但由于党和政府采取了一些必要的纠正措施,因而在农业生产指导上没有出现大的错误。农业合作化的开展,为发挥集体优势,兴修农田基本建设、采用农业机械抗御自然灾害提供了有利条件。1956年,河南全省水浇地面积由1951年的391万亩发展到858万亩,增加近倍;1956年,全省共打井100余万眼,下泉井万余眼,修小型水库1321座,修塘、堰、坝43万余处,修小型渠道近2万条。1957年,全省农业机械总动力由1952年的万马力提高到万马力,增加了14倍,机耕地面积也从万亩增加到199万亩,增加了倍。农田基本建设的兴修、农业机械的采用促进了河南农业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