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清代其他文言短篇小说简介在《聊斋志异》的影响下,清代文言小说的名著还有沈起凤《谐铎》、和邦额《夜谭随录》、长白浩歌子《萤窗异草》、袁枚《新齐谐》(《子不语》)等。另有纪昀《阅微草堂笔记》、俞樾《右台仙馆笔记》等书,虽与《聊斋志异》异趣,却可看作是一种另面影响。课外重点阅读篇目:《聊斋志异》之《青凤》《婴宁》《红玉》《小翠》《窦氏》《王子安》《司文、、、、、、郎》《促织》《梦狼》《席方平》《胭脂》《黄英》《宦娘》、、、、、、。
第三章:《儒林外史》
第一节:吴敬梓的生平和思想
《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号粒民,又号秦淮寓客、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他出生于一个“科第家声从来美”的科举世家。其曾祖吴国对是
3
f八股文大家,顺治十五年1658的探花。昊敬梓的伯叔祖辈有中进士的,有的甚至是榜眼。但到了他父亲那一代逐步衰落,其父吴霖起拔贡出身,只做过赣榆县学教谕这样清贫的小官。吴敬梓13岁丧母,14岁随父亲到赣榆,23岁随父还乡,次年其父去世,也就在这一年,吴敬梓中了秀才。父丧之后,家难又兴,家族内部展开了一场权力与财产再分配的斗争。族人欺负吴敬梓两代单传,纷纷侵占他的财产。面对这种“兄弟参商”的局面,吴敬梓以其放荡不羁的生活态度来进行对抗,平居豪举,乐于助人。其结果,“田庐卖尽,乡里传为子弟戒”。其间,吴敬梓29岁时曾到滁州参加乡试,成绩优良,而主考官却说他“文章大好人大怪”,虽暂时名列第一,但乡试时竟未被录取。在这种情况下,吴敬梓满怀愤懑,移家南京,这一年他33岁。在南京,他的生活陷入困顿:“囊无一钱守,腹作干雷鸣。“近闻典衣尽,灶突无烟青。””但同时他却结交了一些真正的博学之士、有识之士以及社会下层人物。这样,既扩大了他的生活视野,又提高了他的认识水平。1735年,吴敬梓被举荐参加了博学鸿辞科的院试,但次年他却因病辞谢了该科的赴京廷试,并从此脱离诸生籍,与科举制彻底决裂。吴敬梓晚年生活更为贫苦,“窘则以书易米”,甚至与同志五六人于冬日绕城行数十里,“谓之暖足”。最后,于1754年病逝于扬州。吴敬梓生活在我国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转折时期康、雍、乾三朝。他33岁定居南京后。又先后去过当涂、宣城、芜湖、池州、安庆、滁州、扬州、仪征、苏州、杭州等地,而这些地方又都是新思想的萌发地。历史潮流把他这个封建社会的逆予从污泥浊水中浮了上来,使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