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纳教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钓鱼的启示》,说说你的收获。1.知道了“我”钓到了一条诱人的大鲈鱼时心情非常的得意,但当爸爸说要把它放回湖里去时,“我”变得急切了,“我”恳求爸爸留下大鲈鱼,但爸爸却坚决要“我”放鱼,这时“我”委屈极了,只好依依不舍地把鱼放回湖里了。在爸爸的严格教育下,“我”终于获得了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2.知道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3.景物描写起铺垫作用。4.抓住人物的神态和心理描写。
钓鱼的启示
↓道德→简单委屈钓鱼实践→难(得意)→↓→启示乞求获得道德实践的放鱼勇气和力量↓依依不舍
急切《钓鱼的启示》是一篇文质兼美,蕴含着很深人文道德的文章,而且很深奥,对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学习从故事中受到启示,是比较困难的。而对于我,这样的文章既要达到目标,又不能上成思品课,也是一大难点。本文的重点和难点都是“启示”,而不是单纯的“钓鱼”
f和“放鱼”。把钓鱼和放鱼过程中“我”的心情变化的语句作为教学的重点,既要求感受体验,也要求读出情感,把“启示”作为教学的难点,引导学生理解。读是理解语言文字的手段。古人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一是运用整体感受法。课文中父亲和“我”的人物形象丰满、意境悠远、意象丰富,初读时引导学生整体感受父亲和“我”的形象。二是角色体验法。课文对“我”的角色着墨多,形象鲜明;父亲的角色着墨虽然不多,但对于子女严格进行道德教育的形象栩栩如生,教学中引导学生在朗读与感悟中体验。三是想象体验法。对“我”再次向父亲投去乞求的目光,引导学生想象:儿子向父亲“乞求”,会怎么说?四是移情体验法。父亲的“不容争辩”,引导学生移情体验:你就是父亲,当你儿子投来乞求的目光时,你会“不容争辩”地说些什么?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抓住三个问题引导学生思维,突出教学重点和突破难点。1钓到大鲈鱼,“我”的心情有什么变化?2父亲要“我”把到手的大鲈鱼放掉,态度那么坚决,是不爱“我”吗?他做得对不对?3“我”从钓鱼中得到什么启示?当然在教学中,还有不足的地方:本来教学的重难点应该放在“启示”上,但在课堂中,花了大量的时间朗读、体会人物的情感变化,对“启示”的揭示不够深。
f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