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巧板的由来
今天,在世界上几乎没有人不知道七巧板和七巧图,它在国外被称为“唐图”(Ta
gram),意思是中国图(不是唐代发明的图).七巧板的历史也许应该追溯到我国先秦的古籍《周髀算经》,其中有正方形切割术,并由之证明了勾股定理.而当时是将大正方形切割成四个同样的三角形和一个小正方形,还不是七巧板.现在的七巧板是经过一段历史演变过程的.清陆以在《冷庐杂识》中记载:“宋黄
伯恩燕几图,以方几七,长短相参,衍为二十五体,变为六十八名.明严蝶几图,则又变通其制,以勾股之形,作三角相错形,如蝶翅.其式三,其制六,其数十有三,其变化之式,凡一百有余.近又有七巧图,其式五,其数七,其变化之式多至千余.体物肖形,随手变幻,盖游戏之具,足以排闷破寂,故世俗皆喜为之.”这基本说明了渊源,即宋代的燕几图到明代发展为蝶几图,到清初再演变成七巧图.“燕几”包括两张4X1的长桌,两张3X1的中桌和三张2X1的短桌.这七张桌子可以组合成广狭不同、形式多样的实用桌,是为今日组合桌具之祖.《燕几图》给出76种组合图(陆以称六十八名,有误),作者黄伯思自序署“绍熙甲寅岁十二月”(1194年),即作于南宋时.但黄伯思是北宋时人,卒于徽宗初年,时间颠倒,有人据此斥为伪记.《蝶几谱》成书于明万历丁已年(1617年),为戈汕所作.严曾为此书作序(陆以误以为严所作).戈汕字庄乐,常熟县人.《常熟县志》记载“戈汕造蝶几且有谱”.“蝶几”是三角形和梯形的几(图一),计六种十三只.用“蝶几”拼的图形比“燕几”图形要复杂丰富得多,能
f组成亭、山、鼎、瓶、蝴蝶等形状,变幻无穷.实用之余,转为清玩,变桌为板,具体面微,成为“七巧图”的前身.康熙年间刘献庭在《广阳杂记》中记述他看到的十三只拼板图,所拼成的图形颇似“蝶几图”,但其记述十三块板“或长方、或半长方、或锐角、或钝角”则又不似“蝶几”.显然这已是拼板游戏了.
图一:蝶几图七巧板的发明可能在18世纪初,源于蝶几.将图1中的蝶几样法取右半部,再切割两刀即成七巧板(图2).七巧板很快传往日本和欧洲.在欧洲1805年编的书目中已收有介绍中国七巧板拼图的书.日本七巧板的分割方式略有不同(图三)它应该是采用蝶几样法的中心正方形补充分割而成.由于日本在1742年出版了《清少纳言智慧板》,而我国现能找到的《七巧图合壁》是1803年出版的,所
f以日本认为七巧板不是中国传去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