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今天我想来探讨一下这些为我们制造日常用品的人们:例如我们的鞋子,手提包,电脑,还有手机。这个话题时常让我们觉得很内疚。想象一下,一个年轻的农村女孩给你缝制跑步鞋可每个小时还赚不到一美金,又或者是那个加班为你组装iPad的中国小伙子在加班之后从楼上跳了下来。我们,是全球化的受益者,可每笔交易却似乎都是在剥削那些受害者,而这种不公平似乎也深深烙印在这些产品之中。总而言之,这个世界到底怎么了?一个在组装ipho
e生产线上的员工却买不起一台ipho
e?人们理所当然地认为,中国的工厂就是应该被压榨的,因为我们渴求便宜的产品造成了这样的局面。很显然,西方社会的需求和中国人对他们遭遇的申诉被连接在一起,尤其是当我们中的很多人已经因为我们对世界影响而感到了内疚,然而,这是不正确的,也是不尊重他人的。我们极其自恋地去想象着我们有力量去操控地球另一边千万的人民,让他们以如此可怕的方式去遭受痛苦或者迁移。事实上,中国制造的产品遍布全球,也包括他们自己的市场,这要归结于许多因素的综合:低成本,大量受过教育的劳动力,还有有弹性的工作制度这些都快速地迎合了市场的需求。我们因为太专注于我们自身和产品上,所以忽视了产业链另一端的个体的存在将他们看成是可以随时被替换的,微小的像手机零件那样。中国工人并不是因为我们对于iPods的无限渴求而被迫进入工厂的。他们选择离乡背井,是为了赚钱,为了学习新的技能,以及为了看看这个世界。在对全球化发展趋势的辩论中我们缺失的,是聆听工人们自己的声音。以下就是一些例子。包永秀(音译)说:“我妈妈让我回家结婚但是如果我还没有让自己得到充分的发展就结婚,我只能嫁给一个平凡的工人,所以我根本不着急。”陈颖(音译)说:“我过年回家的时候每个人都说我变了,他们问我:你怎么会有这么大的改变?我告诉他们,我很努力地学习和工作,即便你想给他们讲更多,他们反正也不能理解。”吴春明(音译):“即使我赚了很多钱也无法满足我自己。赚钱并不是生活全部的意义。”肖金(音译)说:“现在我下班以后,就会去学英语因为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的客户将不仅仅是中国人,所以,我们需要学习更多的语言。”以上的话,都是出自一些年轻女孩的口,她们仅仅18、19岁。因此,我花了两年时间去了解流水工作线上的工人们例如在中国南部的一个工业城市东莞。有一些主要的问题不断的重复着:他们到底赚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