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重庆市文化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
文化产业具有知识密集和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低成本、无污染、可重复开发等特点,在优结构、扩消费、增就业、促跨越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已成为现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文化产业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和动力,是中国21世纪新的经济增长点。“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大力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国家已将文化产业定位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文化产业的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并将越来越受到重视和支持。未来五年,重庆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工业化、城市化高速发展,转型发展的任务迫切而艰巨。制定重庆市文化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客观分析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和面临环境,提出“十二五”期间发展思路及重大任务,对全市加快落实“314”总体部署,建设西部文化产业高地和全国前列的文化产业强市意义重大。
第一章发展基础和环境
第一节发展基础
“十一五”期间,重庆市文化产业得到较快发展,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不断提高,作用持续增强,产业整体实力和外部形象均发生巨大变化。
文化产业总量不断扩大。2010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达23875亿元,占全市GDP比重301左右,年均增速超过26,文化产业吸纳从业人员占全社会就业人员的比重超过2。
文化产业布局逐步优化。形成了与“一圈两翼”相匹配的“一圈两线”空间分布形态,“一圈”即1小时经济圈,正成为全市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两线”即“长江黄金水道线”和“渝怀铁路沿线”,正成为支撑渝东北和渝东南文化产业发展的两条主线。同时,“六大基地十大项目”推进良好并开始产生集聚效应。
文化产业结构持续升级。20052009年,核心层增加值占文化产业增加值比重从595下降到433,外围层从284上升到349,相关层从14上升到218,基本打破核心层占绝对地位的发展特征;网络文化服务业、其他文化服务业等新兴文化产业发展迅猛。
文化市场活力不断增强。组建市国有文化资产经营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和四大国有文化集团、演艺集团、“红岩联线”,四大国有文化集团资产总额比2005年整体翻了近一番,国有文化产业实力和影响力得到提升;完成全市7个文化艺术院团和51个图书、音像电子、互联网、出版发行等单位的转企改制,全市文化市场经营机构增长7以上,民营文化产业占比不断上升,活力不断增强。
文化产业融合有效深化。文化与旅游、科技、体育等融合不断加强,影视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