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专题语言类诗歌鉴赏专题语言类
一.鉴赏用词之妙(一)中国诗歌对语言的变形诗歌艺术分析的依据首先就是语言。诗歌语言与其他文学样式的语言相比,更具抒情性、含蓄性、精炼性、跳跃性。一首诗里面的词语数量并不多,蕴含的意象却非常丰富。要借助非常俭省的语言外壳来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还要符合音韵的需要,因此,诗歌语言必须在语言方面有所变形。中国诗歌对语言的变形,在语法上主要表现为:改变词性、颠倒词序、省略句子成分等等,主要目的是建立格律以造成音乐美,给读者留下艺术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而这些地方,往往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了解诗歌语言组织的规律,有利于诗歌的鉴赏。1、词性在特殊语境中的改变,体现诗人所炼之“意”。、词性在特殊语境中的改变,体现诗人所炼之意。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了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这些地方,往往就是一首诗的“诗眼”或一首词的“词眼”。例1、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例2、王维:“日色冷青松”例3、周邦彦“风老莺雏,雨肥梅子”以上各句中的“绿”“冷”“肥”、、,均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这些词语各有妙用,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化腐朽为神奇,增强了诗词的表现力、感染力。2、颠倒的语序表达诗人的真实意图与情感侧重点。图与情感侧重点。、颠倒的语序表达诗人的真实意图与情感侧重点由于声律的要求。特别是初盛唐成熟的“近体诗”和后来的词曲,除押韵和字数限制外,还要讲究平仄的调配和对仗的工稳。为了符合声律的要求,诗人便不得不在词序安排上作些变通。有时也出于修辞上的特殊需要。(1).主语后置。崔颢《黄鹤楼》诗:“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意即“晴川(晴朗的原野上)汉阳树历历(可数),鹦鹉洲芳草萋萋”,“汉阳树”和“鹦鹉洲”置于“历历”、“萋萋”之后,看起来好象是宾语,实际上却是被陈述的对象。(2).宾语前置钱起《谷口书斋寄杨补阙》诗:“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怜新雨后之竹,爱夕阳时之山。)(3).主、宾换位。卢纶《塞下曲》诗“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林暗风惊草)(4).定语的位置在偏正词组中,定语在前,中心语在后,这是古今汉语的一般情况。诗词曲定语的位置却相当灵活,往往可以离开它所修饰的中心语而挪前挪后。下面分别举例说明。a.定语挪前。王昌龄《从军行》诗:“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下句的“孤城”即指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