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新绿,盛夏如潮似梦的花云,金秋染尽层林的霜叶,严冬傲雪竞翠的青松。庐山的茂密的山林植被,是庐山景色秀丽、水源丰沛、气候凉爽的命脉所在,被作为庐山八大景观资源的重点之一,加于保护、加于开发。
由于庐山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时间所以形成了不同的地质年代的岩石,同时庐山的形成与冰川流水风力侵蚀,特别是冰川作用有很大关联,故其一直被当作我国第四纪冰川研究的标本。同时由于庐山的独特地理位置中山地貌亚热带山地气候特征。
二、实习目的:调查庐山的自然地理概况,主要是地貌、土壤和植被的概况。
三、实习时间:2012年9月16日至2012年9月21日
四、实习地点:江西省庐山
五、实习内容:庐山的自然地理概况。
六、实习路线:第一天下午:月照松林(植物)庐山会议旧址
第二天:庐山博物馆芦林湖芦林大桥回龙路(挖土)黄龙寺(吃饭)三宝树(一个大树下土壤实习、植物)黄龙潭、乌龙潭电站大坝大天池龙首崖花径公园(返回)第三天上午:王家坡U形谷(提及日照峰,在女儿坡附近样方实习)小天池(挖土、植物)第四天:含鄱口植物园五老峰第五天:飞来石如琴湖锦绣谷天桥仙人洞
2
f七、庐山实习综合整理
、庐山地貌篇(一)地貌总论
庐山山体是由不同时代的岩层组成的。最古老的底层是变质一的前震旦纪系浅海相沉积。此层沉积以后,经吕梁运动上升为陆地,并形成剥蚀面。剥蚀面形成以后,庐山地区再度下沉,沉积滨海相和浅海震旦系地层。至晚奥陶世,幽静地壳上升、剥蚀,随后缓慢下称。志留纪末,受加里东运动的影响,本区升为陆地,并形成剥蚀面。伺候,地壳长期下沉,在剥蚀面上沉积砂砾岩和灰岩。中生代燕山运动,庐山地区上升。从此以后,一直成为陆地。至白垩纪晚期,庐山外围及江湖凹陷地带堆积白垩系上统南雄组。从其言行及沉积位置来看,多为当时庐山上升,外力剥蚀山体的相关沉淀。第三系基本缺失,反映当时整个庐山地区主要是一个微弱上升的剥蚀区。
庐山是由北东南西向断裂作用上升而形成的断块中山(1000m)。庐山平面形态呈肾形,中部宽而向东北和西南逐渐收窄,长约20多公里,最宽10多公里,最高峰为汉阳峰,高1474米。山体内的褶皱、断层和单斜构造地貌都很明显,河谷地貌特殊,此外,还有尚在争议中的第四纪山岳冰川地貌。
(二)地貌大势:(1)虎背岭单斜山:虎背岭第十较平稳,为五岭中的最北岭。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