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重视抗心律失常药物应用的安全性。上一页1234下一页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定位在于减少房颤发作,选择抗心律失常药物时应首先考虑到药物的安全性。指南对于一线药物和二线药物的推荐主要是依据药物的安全性较有效性更重要这一原则。32心室率控制目标既往指南建议行严格的心率控制策略,即静息时心率控制在6080次分,而中度体力活动时控制在90115次分。根据近期公布的RACEII研究结果,新指南指出,对于无严重的快速心率相关症状者,采用宽松的心率控制策略静息时心率110次分是合理的对于采用严格室率控制策略的患者,出于安全性考虑,体力活动时若心率过快需行运动试验及24h动态心电图检查。药物的选择包括β受体阻滞剂、非二氢吡啶类钙通道拮抗剂和地高辛等上述药物无效时,亦可选用胺碘酮控制房颤的心率另外,决奈达隆可有效减慢静息或活动时的心率,可应用于反复发作的阵发性房颤的心率控制。
f需要指出的是,尽管指南对心室率控制策略的建议反映了最新的进展,RACEII研究但亦存在局限性,如样本量偏小614例患者、随访时间不长3年、多数患者为卒中低危CHADS2≤1等,该研究结果也有待被其它随机对照研究证实。另外,对于合并心衰的房颤患者,可能仍有必要进行严格的心室率控制。4导管消融治疗自2006年房颤指南发表以来,有多项随机对照研究证实房颤导管消融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优于抗心律失常药物。对6项随机对照试验荟萃分析显示,房颤复发的风险导管消融较抗心律失常药物进一步降低65。晚近发表的一项研究又提供了有力的证据,根据年龄和性别将4212例进行导管消融的房颤患者与16848例的未经消融房颤患者14以及16848例非房颤患者14进行配对,经过至少3年的随访,发现经导管消融的房颤患者与未经消融的房颤患者相比,死亡、卒中及老年痴呆的风险显著降低。前者的长期预后与非房颤患者相似。新欧美指南中导管消融的地位均取得突出的提高。ESC指南积极肯定导管消融可作为房颤的一线治疗。做为一线治疗的选择,在实践中需要充分考虑以下方面:1心房疾病的程度房颤类型,左心房大小,症状的严重程度等,2伴发心血管疾病的严重程度,3患者的意愿,4医生的经验。ACCF2011指南中虽然未强调一线治疗的问题,但是将导管消融的推荐级别从IIa级提高到I级。值得一提的是,欧美指南均指出了进行导管消融的医疗中心和医生的经验对导管消融成功率和并发症会有所影响,所以大范围推广还需谨慎。
f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