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主客对立,才是真实原本的直接经验,它才不是逻辑判断、思维想象、归纳推理得来的知识。超越了主观和客观的对立,回到原本的真实,那就是禅。empire
ewspage在这个方面,我们容易有很多很多的误会。苏东坡这个人,不论走到哪里,都带着一杆“秤”、一把“尺”,要称称和尚几斤几两有多高。后来有个禅师大吼一声,然后问这位苏学士:这一吼有几斤几两、有多高?把他给问住了。当我们看到高高在上的佛,心里有主观和客观的对立,我要信他,我磕头礼拜,烧香供养,然后按他所说认真去行,心想总算按着您的要求去做了,给我添多少分阿?今天98分,差2分;今天早上忘了烧香了,罪过罪过……永远活在不足之中。因为不足,你才会向高于你的东西去求。如果本来具足一切,不欠分毫,何须去求?禅者是无惧、无忧、无害的。他不畏惧生死,因为生死在他而言是一如的;“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当下此心归于空寂,随生随灭,所以无忧;一切生命有情皆为我之挚友,要吃我了,好啊!给你吃,吃了你就饱了,那不是挺好的吗?还有什么要害怕的呢?没有了这些心理,贪求心除掉,嗔恨心除掉,你一切具足,你还会伤害他人吗?禅者无惧、无忧、无害,因此超越主客能所的对立。我记得高中的时候读过一篇英语文章,讲的是一位化学家指导学生做实验,两杯同样的水,化学家咂了一点,说味道不错;学生傻乎乎的也咂了一些,却味道奇差。同样的两杯水,由于能研究、能观测、能测量、能体验的“能”不同,“所”体验到的结果就完全不一样。禅要突破此能所的对立,这样才能更好地认识“所”。美国登月火箭最早的着陆架,由于自身原因而爆炸,原因怎么也弄不清楚,结果这位研究者跑到缅甸去打坐禅修,突然有一天他在禅修中明白了,马上坐飞机回去解决了着陆架的问题。爱迪生也常常进入一种无意识状态,他坐在椅子上一只手抓一只球,再慢慢放松、放松,放松到那种混沌的状态,这时候如果有灵光一闪,他就赶快把灵感记下来。他的这种状态有点与禅接近了。我们讲人生智慧,科学、哲学、宗教信仰、道德文化,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安居乐业。以人为本。人是什么?人是身和心的组合体,身心无非“色受想行识”五蕴,色就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这四大假和之体,“受想行识”是指心念精神活动的四个层面。我们的身心经常是什么样的状态?很多情况是身和心吵架。比如说生病,医学有医学的解释,佛法有佛法的解释。医学说由幽门螺旋杆菌产生胃溃疡,但是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