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染水体的修复方法通常有物理、化学和生物生态法3种。从应用趋势和综合环境效益角度,生物生态方法是水体环境修复中最应推崇的举措之一。近年来,应用于处理农田尾水的工程性措施主要有生态沟渠技术、生态浮床技术、稳定塘处理技术、生态滤池技术、水生植物塘与人工湿地技术等。
21生态沟渠技术
生态沟渠是在农田系统中构建成一定的沟渠,是农田非点源污染排放物和收纳水体之间的过渡带,在沟渠中配置多种植物,并在沟渠中设置辅助性工程设施,如透水坝、拦截坝等,对沟渠水体中氮、磷等污染物质进行拦截和吸附,其中包括沟渠基质吸附、植物吸收、底泥吸附,以及沟渠辅助物所产生的减缓流速和沉降泥沙等,从而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植物是生态拦截沟渠塘的重要组成部分,
f可通过人工种植和自然演替的方式形成。因此,植物的筛选成为生态沟渠构建中最重要的环节,应筛选根系发达、净化效果好、生长适应能力强、无休眠或短休眠期、经济价值与景观效果好的植物,其目的在于增加生物多样性,适应本地环境,延长使用寿命,提高脱氮除磷的效果。
生态沟渠的显著优点是农田退水在排水过程中得到一定程度的净化,为后续的人工湿地系统减轻了处理负荷,有效的提高了处理效果。在工程中还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部分农田土质排水沟渠,引入生态护坡和水生植物,实现改造,可以节省部分资金。其缺点是由于排水在其中的流速较缓,因此其占地面积较硬质排水沟渠大,受地区气候条件的限制,春夏时节需要种植植物,秋冬季节需要对植物进行收割处置。
22生态浮床技术
生态浮床技术是运用无土栽培的原理,采用现代农艺和生态工程措施,将陆生或水生植物移栽到水面的一种水体污染治理技术,其原理是通过植物吸收、吸附、微生物降解等作用,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该技术具有投资少、见效快、管理方便等优点,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水体原位生态修复技术,广泛应用于富营养化的河道、水塘、湖泊等水体。生态浮床技术不仅能降低污染物浓度,同时也对浮游植物群落产生积极影响,研究表明3种生态浮床覆盖率下水体中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复杂性和生物多样性指数均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其中,26覆盖率比39覆盖率水体中的浮游植物生物多样性指数要高,群落结构更复杂,随后是13覆盖率处理。
传统的生态浮床技术除注重净化效率外,更多考虑景观需求,投入成本无法得到补偿,因此,结合农业生产的实际需要,栽培适宜的经济作物,不仅可以实现对水质的改善,同时还可以通过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