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诗是诗人十七岁时离开家乡,远在京城长安写的。二、合作交流初读1、我们先把诗读正确、连贯。学生之间相互读。2、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指名读。3、几个人合作学习,读准字音,交流感想。4、注意诗句中的生字生词。凭自己的感觉读准节奏。三、品读体验精读理解请再读题目,想一想,哪个字写出了诗人离开亲人的心境?(忆)围绕“忆”字,你能提问,启发大家思考吗?(根据学生质疑,板书)(简单的疑问根据诗题释疑,重点为:“九月九日”:重阳节,古人有在重阳节这天插着茱萸,登高饮酒风俗;“山东”:指华山以东王维的家乡蒲州,与今天常说的山东不同。)1、四人一组思考、讨论黑板上的问题。2、全班交流讨论教师相机引导。如:第一句诗。①“忆”是什么意思?请同学们看看一二两行,找找哪个字就是忆的意思?②诗人会怎样思念亲人呢?(“倍思亲”。“倍”:加倍)什么时候“倍思亲”?(“每逢佳节”,“逢”:遇到。)可见诗人平时怎样?③诗人为什么会平时思亲,“每逢佳节倍思亲”呢?从而理解“独在异乡为异客”④朗读指导:“是啊,诗人所处的环境是陌生的,看见的所有的面孔也是陌生的,怎能不感到孤独、寂寞呢?让我们读出诗人寂寞的,极度思念亲人的感受。
f名师精编
精品教案
(指名读→评:突出独、异、倍→范读→指名读、评议)如:第二句诗①诗人极度思念亲人,想到兄弟们干什么?(生齐读三四行)有什么不理解的字词?(标出字:遥、遍,说字义)再说句意。(板书:登高)②诗人在家时,总和兄弟们一起登高,可见独自在外,多么遗憾啊。他知道家乡的兄弟们此时此刻也一定在思念着诗人呢。现在,就请你们做诗人的弟弟妹妹,说说家乡的兄弟们会怎么想,怎么说?3、朗读指导,并背诵。①自由练读②配乐范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③练习背诵。(师生接龙背→指名背)四、拓展总结1.过几天就是九月九日重阳节,我们应该在家里了,那天我们不能插着茱萸,登高饮酒,但是可以回忆朋友亲人,就让我们说一说对他们的思念吧!学生畅所欲言。2、写字指导重点写“异、遥、插”字
板书:
9、古诗两首梧叶景物秋风儿童人物灯明
夜书所见(宋)叶绍翁表现了思乡之情,追忆童年。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独自一人)每逢佳节倍思亲。(更加)摇知兄弟登高处,(遥远)遍插茱萸少一人。(全身)表现思念亲人。
忆
f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