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单导学”中培养农村小学生良好作业习惯的研究方案
如皋市下原镇花园小学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一)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及培养学生良好作业习惯的重要性现代课堂教学理论认为,我们的一切教学活动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原则,着眼于学生的长足发展。“教是为了不教”,因此,“培养兴趣,掌握方法,提高质量”,是实现目标的桥梁,也是学生主体性原则的具体体现和标志。《新课程标准》的分层教学策略也强调了“最近发展区”理论。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有一定难度,在学生充分思考基础上能完成的作业是最科学合理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给予学生预定的目标应该根据个人的实际水平而定,对作业的布置,也要因人而异。为此,我们要遵循差异性原则,兼顾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因人布置适量的作业。学生处于一个整体的大的社会环境之下,良好习惯的养成取决于各方面的因素,既有家庭、社会、学校环境的影响,也有个体心理特点的影响。我们既要注重学校教育的研究,也要注重学校与社会、家庭的协调合作,从多方面下手,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新课程改革要求学校教育必须从“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出发,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伟大的教育家培根说过:“习惯是一种顽强的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良好的作业习惯是指学生对待作业方式,”方法的行为规范,它也是学生学习目的明确、学习态度端正的具体表现形式,在学生学习成长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活动单导学”中的执行者是小学生,农村小学生一般都比较的“野”,通常不具备良好的作业习惯,为了培养他们在作业过程的良好习惯,提高作业效率,现制定以下课程研究方案进行“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中培养农村小学生良好作业习惯的研究。(二)农村小学生在完成作业中还存在的一些问题和现状农村小学生由于受到各方面的影响,比如学校的教育、家庭的环境等影响,普遍表现出学习习惯较差。尤其是在作业方面,这些不良习惯主要表现在:
1
李新建
f(1)、作业完成的质量差。很多学生为了不受老师批评,勉强完成作业,涂涂改改,错误连篇,作业本也是破破烂烂。(2)、完成作业的速度慢。有些学生的作业是能拖就拖,没有老师一而再再二三地催促,也不能及时完成作业。(3)、对待作业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