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面还有13个同学的签名。冯老师是广州市某中学的一位班主任,在他看来,现在的孩子心理很复杂,有时候过于成熟,有时候又很幼稚。在他的班上,有一位女生品学兼优,还是班长,做什么事情也很积极,可是在谈话中又透露出想自杀的倾向。冯老师认为,现在不断出现学生自杀的事情,表面上看是学生压力大,不能承受挫折,深层次的原因还是没有正确理解死亡,把生命当做游戏来对待,有时候有一种模仿的成分在里面。
4
f近年来,从全国名牌高校到各地普通大学,每年都有大学生自杀现象发生。媒体也时常报道:某学生因为一点小事走上绝路,终止自己的生命;因为新奇刺激而吸毒走上不归路;因为沉迷于电子游戏而彻夜不归等等。加上交通事故、结伴下河游泳溺水身亡等非正常死亡事件以及类似马加爵杀害他人的事件发生,一桩桩血的教训让人触目惊心。这些由于无知、无畏、内心脆弱等造成的意外伤害和自杀事件成了我国青少年死亡的主要原因,使得我国学生的死亡率一直居高不下。这一残酷现实使得我们不得不正视死亡教育这一话题。当前,西方不少发达国家如美国、德国、日本等及我国台湾、香港地区的死亡教育已有了相当的发展。尤其是美国人在这方面却开通很多,作为家长或教师,他们乐于在孩子3~4岁时就向他们做关于“死亡”的诠释,当然这种诠释是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的。比较而言,我国内陆目前正规的、系统的、自觉的死亡教育实践却相对滞后。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民族的、文化的和社会的诸多因素,人们对“死”字深恶痛绝、讳莫如深。另一方面,由于不少人对“死亡教育”这一概念本身望文生义,往往掩盖了其真正的意旨所在。那么,到底要不要进行死亡教育呢?回答当然是肯定的。一是因为孩子对死亡好奇,有疑惑,面对孩子的关于死亡的提问,我们如果说顾左右而言他,或者粗暴地制止孩子的问题都是不明智的做法。好奇心有一个特点,越是别人告诉他这事不能知道,它知道的意愿反而会更加强烈。二是因为面对人终有一死的事实,教育有责任帮助孩子理解死亡,敬畏生命,借以对死亡的领会激发学生重视生命的热情与
5
f决心。现在很多老师、家长害怕跟孩子谈论死亡。其实,孩子不见得像他们那样害怕死亡。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恐惧是一种(有机体)企图摆脱、逃避某种情景而又无能为力的情绪体验。恐惧有一个前提:就是逃避和摆脱的欲望。一个人处于完全无知的状态下,也就没有摆脱和逃避的欲望,当然是不会有恐惧的。小孩子第一次见到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