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义,促使学生由死观生、由生观死、珍惜生命、直面死亡,增进学生对生命的欣赏,激励学生积极投入生活,赋予短暂生命以无限价值的教育。二、我国死亡教育现状
2
f(一)家长:谈“死”色变针对家长对于“死亡教育”的态度,华东师大一个研究小组专门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虽然八成家长认为“孩子应该有关于死亡的客观概念”,但仍有63的家长表示“难以接受向孩子开展和死亡相关的活动”;有50的家长认为“死亡教育会让孩子觉得恐怖,对他的身心不利”,好端端的为什么要跟孩子谈那个“恐怖”的话题呢?还有不少家长干脆就对涉及到死亡的问题拒绝回答。那么当孩子问到死亡时,我们的家长是怎么回答的呢?调查显示,家长的回答大致分为四类:第一种是带有童话色彩,不实事求是。如“死就是不在了,死了以后会成为天使去了天堂”。第二种是回避的态度,不会作过多解释。认为孩子慢慢长大会渐渐理解,只是说“死了就是要永远离开我们生活的世界,永远不再回来”。第三种是拒绝回答,说其他事情分散孩子的注意力。第四种是比较科学的,如告诉孩子“死亡分很多种的,当人老了是必须要死的,因为他们的身体各个器官已经不能正常运行了,这样的死是正常的,人死了就会在这个世界消失。”前三种答案的家长居多,只有不到10的家长能够正面地与孩子谈论关于死亡的问题。(二)学校:死亡教育严重缺失据有关媒体报道,中心城市的多数中小学虽然都有心理辅导机
3
f构,偶尔也会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或者是在学科教育中穿插进行“生命价值观”的教育,但是很少有系统的死亡教育课。说到“死亡”,国人总觉得“不吉利”,因此不仅在日常生活中尽量不对孩子谈及,而且更是将其坚决地拒之于儿童教育门外。总之一句话:对于死亡教育,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都被忽略了。(三)学生:拿生命当游戏2007年6月的一天,黑龙江双城市13岁女生小影化名与8岁男生宁宁化名在和还没有上小学的7岁小伙伴海洋玩“牺牲游戏”的过程中,把电线缠在海洋的脖子上,将其吊在房梁上摇晃。其间,小海洋感到不适让宁宁和小影将自己放下,并不停地挣扎。宁宁和小影见状害怕地跑了,结果小海洋被活活吊死。无独有偶:2000年12月20日,河北省邢台市第一中学高二学生学生孙剑服毒身亡。而他自杀的原因竟然是和同学玩一场“死亡游戏”因为几天后,家人在孙剑的遗物中惊奇地发现,有一份显得很幼稚又令人毛骨悚然的“死亡游戏书”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