式;另一种是实验的方法,如“双语句法测量”等。2偏误的收集范围。
收集范围按大小分为大规模、特定规模、个案三种。3影响偏误的因素。
外部因素:学习者的母语背景,学习者的偏误是口语的还是书面语的,是自由交谈中出现的偏误还是书信中的偏误,会话的主题和内容等等。
内部因素:被试语言水平、语言习得环境、学习经历等。(二)鉴别偏误
首先是偏误的标准问题;其次是偏误和失误的辨别问题;第三是隐性偏误和显性偏误的鉴别问题。
f第四是“得体性”问题。(三)描写偏误1“描写偏误”是对可以观察到的偏误现象进行语言表面特征的描写。2对偏误进行归类的三种主要方法:
1表层特征分类法,指按照目的语范畴对学习者的偏误进行描写和分类。2表层策略分类法,根据学习者偏误产生的方式对偏误进行描写和分类,包括省略、附加、类推、错序。3Corder认为学习者的偏误可以分成“前系统偏误”、“系统偏误”、“后系统偏误”。该分类方法需要研究者对学习者进行访谈,才能知道他们的偏误是什么时候出现的,以及他们是如何运用目的语规则的,这种描写方法比较笼统,操作性不强。(四)解释偏误1解释偏误是要对偏误的来源进行分析。2Richard将偏误分为三类:“干扰偏误”,主要由母语干扰形成;“语内偏误”,指过度使用目的语规则,也称过度泛化;“发展偏误”,指因为语言知识有限所以建立了错误的假设。(五)评估偏误:偏误分析的最后一步1这一步是对偏误分析的标准进行评估。2主要涉及三个方面:1哪类偏误问题更严重。2作为评估者,他们对偏误的评估是否相同。3评估标准问题。有学者提出了三个标准:“可理解程度”,“可接受程度”,“冒犯程度”。
第三章中介语研究第一节中介语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
1Corder(科德),Nemser(奈母塞尔)和Seli
ker(塞林克)这三位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先驱的主要理论贡献。
第二节早期的中介语理论研究
1Seli
ker被称为“中介语之父”。
一Corder关于中介语的理论假设
(一)“过渡能力”和“过渡方言”1Corder把学习者的语言系统称为“过渡能力”系统或“过渡方言”。2所谓的“过渡能力”指的是学习者现时的心理规则系统。这种规则系统是处于逐渐的变化之中,这种变化是由学习者对目的语规则不间断地进行假设检验,从而逐步更新这个系统所造成的。3“过渡方言”是从第二语言学习者的群体出发来描述其语言系统。学习者的语言并不是我们通常意义上说的方言,因此Corder也将其称为“特异方言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