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已经不起作用了,号啕大哭,满地打滚,你至少还能指挥你身体的各个部位,她现在已经等于一个活死人,还有比这个更悲痛的吗?所以她成功了,一举成名,她停演多年后奥斯卡奖她不要还非要给她。在她以后,很多年轻貌美的女演员在表现巨大痛苦的时候,也想模仿她,因为省事啊,什么表情都不做,你们随便拍。但是所有的这些拍摄镜头全都被导演删除了,不行,只有嘉宝不表演才是表演,其他人模仿她不表演
7
f就不是表演。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说“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并不难。别人说是,
你说否;别人说已知,你说未知;别人说应该一个接一个地做,你说应该捆在一块做。总之与别人相反,你就有可能得诺贝尔奖。”(听众大笑)用我们北京话讲,叫“话糙理不糙”。理怎么不糙呢?意思就是说,你要搞科学就要创新,不能跟在别人后面。再看这一位老兄,德国物理学家伦琴,他就是刚才丁肇中说的那类人,他曾是诺贝尔物理学奖第一届得主。人们想将他发现的射线称作伦琴射线,但他非要叫X射线。现在咱们学物理时叫伦琴射线,到了医院都得叫X射线,就是他为了鼓励后来的科学家研究未知领域。
大家都知道爱因斯坦会拉小提琴,因此有的人就以为爱因斯坦这么聪明与拉小提琴有关。他提出相对论来和拉小提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否则音乐学院那么多学小提琴的学生,怎么成不了科学家?但却不能不说有间接的关系。
3、科学与艺术都需要美学追求
按照美学理论,美的存在形式大致分为艺术美、科学美、社会美、自然美。庄子说:“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是因为大自然本身很美,体现在其规律简洁有序、高度概括、和谐统一,因此揭示大自然规律带有创新性质的科学原理、方程、实验,如果符合大自然的真实情况,也必定存在着以上审美要素,这是很多著名科学家的切身体会。说爱因斯坦的研究方法是美学的,主要根据是他在研究中揭示大自然规律时,力图追求理论美、方程美和实验美。获得193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剑桥大学教授狄拉克1979年在爱因斯坦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上说:“爱因斯坦推崇的思想是,凡数学上是美的,在描述物理学理论方面很可能是有价值的,这是比任何思想都更加重要的思想。”
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是行星运动三大定律的发现者。当他把哥白尼认为的行星轨道由圆形改为椭圆形,并且最终确定太阳在椭圆的一个焦点上时,他高兴地跳了起来,喊出的第一句话是:“感谢上帝,让我看到了美!”
英国剑桥大学数学教授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