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悲剧意识的表现一叙事手法对悲剧氛围的烘托1情节的突转《兄弟》的上部讲的是“文革”中的故事,通过两兄弟的家庭在劫难中的崩溃,缩写了一个精神狂热、本能压抑和命运惨烈的时代。人物的苦难遭遇构成了整个上部的结构框架,而这种苦难的情节事件在一次又一次的突转中升级,使得挥之不去的悲剧氛围愈趋浓烈。小说的一开始便从李兰的不幸生活开始写起:直到李光头十四岁那一年,在一个公共厕所里偷看五个女人的屁股时被人当场抓获,他母亲才彻底改变了看法,她终于知道了李光头和他父亲其实也是一根藤上结出来的两个瓜。李光头清楚地记得他母亲当时惊恐地躲开眼睛,悲哀地背过身去,抹着眼泪喃喃地说:“有其父必有其子啊。”10她坐在昏暗的灯光后面,用昏暗的声音告诉李光头,当初他的生父在厕所里偷看女人屁股淹死后,她觉得无脸见人,曾想上吊自尽,是因为他在襁褓里的哭声才让她活了下来。她说早知道他也会这样,真不如当初死了更干净。11丈夫在女厕所偷窥而溺亡,让李兰在刘镇抬不起头,李光头便成了李兰唯一的寄托,而李光头在十四岁那年与他的父亲“如出一辙”,使得失去了宋凡平的李兰陷入了更深的绝望之中。余华是以倒叙的方式开头的,李光头用描述偷窥到的林红的屁股向刘镇的很多人换了许多碗三鲜面,这个荒诞的情节使得读者从李兰的苦难遭遇中得到一种缓和,而后小说转入从李兰丈夫溺亡的事件开始叙述,李兰失去丈夫,又因为丈夫死得不耻而抬不起头。宋凡平的出现,让弥漫在李兰心头的自卑和绝望逐渐消散,有了宋凡平这个支柱,她重又燃起了对于生活的希望:“李兰当时沉浸在她的幸福里,她眼泪汪汪,嘴唇颤抖,她已经不在乎别人说些什么了。”12“他在新婚的第二天就在屋外大模大样地给李兰洗起了头发,……当李兰抬起脸来时,看到四周已经站了十多个大人小孩,他们像是看演出似的嘿嘿地笑,李兰满脸羞红,同时也是满脸的幸福。”
13
但是余华并没有打算让他们幸福很久,它只能算是后面的苦难和悲剧的一个蓄势。在李兰去上
3
f南京晓庄学院2013届毕业论文
海看病后,文革来到了这个小镇,有着出色才能的宋凡平自然成了小镇的风云人物,叙述在这个时候出现了突转,宋凡平在一夜之间被打倒了,为了能使宋凡平的悲惨遭遇表现的更充分,余华在这里显然放慢了叙述的速度,不只在叙述文革带给宋凡平的迫害,在表现宋凡平对待这些加之自身的不幸遭遇时的态度上,余华也颇费了心思,宋凡平的态度愈是乐观积极,读者读来就愈是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