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农村改革的重点工作一、创新机制,狠抓落实,建立健全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党的十八大提出,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市委确定的全市首批重点改革内容也包括创新农业经营体系。近年来,我县着力培育壮大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逐步形成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组织形式为补充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全县专业大户203户,种植方面的大户种植面积50亩以上7户,其中:种粮大户4户,蔬菜种植大户3户;养殖方面的大户196户,其中:生猪养殖大户(年存栏100头以上)139户,养牛大户(年存栏10头以上)2户,养羊大户(年存栏50头以上)13户,山地鸡养殖大户(年存栏2000只以上)33户,养兔大户(年存栏1000只以上)9户。注册登记家庭农场21家,农民合作社394个截止二季度末的数据,市级龙头企业13个,县级龙头企业18个,这些经营主体中很多正成为我县特色效益农业发展的中坚力量。推进我县特色效益农业发展,亟待建立健全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力争到2017年,培育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300户,农民合作社500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15家以上,县级农业龙头企业20家以上,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初步建成。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建设,重点要抓好以下方面:一是积极宣传,营造发展氛围。充分利用网络、知识讲座、政策咨询等形式,广泛宣传《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市农委关于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持续健康发展意见的通知》渝办发〔2008〕364号、《重庆市农业委员会关于培育发展家庭农场的指导性意见》渝农发〔2013〕248号、《县特色效益农业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培育发展家庭农场的实施意见》(城农特文〔2013〕9号)等相关文件精神,做好政策引导,引导农民树立投身投资农村、发展农业产业、促进农业增效的意识,为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激发有识之士在农村干事创业的激情。二是分类指导,协调发展。既要支持“大龙头”,也要扶持“小个体”,做到抓大育小、扶优扶强,促进各类主体协调发展、优化主体结构。三是加大扶持,以示范促发展。要加大对新型经营主体的财政扶持力度,重点向畜牧、中药材、干果三大主导产业为主的新型经营主体倾斜,通过示范带动,促进新型经营主体的健康发展,从而加快构建新型经营体系的步伐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