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父母一起去打工。时下,我国社会偏远落后的农村“读书无用论”的思想盛行,很多父母不严格要求子女好好读书,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提高他们的文化修养,而是顺其自然,从而“能读书就读,读不好去打工也能赚钱”的观念在农村儿童思想中普遍存在。大多数农民工无一技之长,生活过得自然异常艰辛,“宿命论”根深蒂固,怨天尤人,对子女的培养根本不负责任。使“留守儿童”幼小的心灵背上了父母沉重的情绪包袱,承担着很大的精神压力,严重影响他们的正常学习和健康成长。
4监督弱化,学校教育独立难支
由于偏远乡村学校师资力量薄弱,教学教育质量较差,管理不善等,加之父母“读书无用论”思想的影响,大多数“留守儿童”中学毕业后,就纷纷外出打工,继承父母的“职业”,很少继续学习。据调查显示,在“留守儿童”中,只有20考入普通高中,10就读职业技术高中和中专,多达70的孩子则在中考后便走上打工之路。虽然完成了国家规定的九年义务教育要求,但由于缺少进一步学习深造,带来的将是不适应社会迅猛发展的要求,影响全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
二、“留守儿童”问题形成原因分析
1农村劳动力大规模流动与城乡壁垒存在矛盾
2012年我国农村流动人口已达到23亿,比2010年增加了102,即增长了988万农村流动人口。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使得农民工不能与城市人口享有同等的权利和权益,也造成了其子女接受教育的困难,这些直接导致了农村留守儿童的产生。
2农民工在经济收入与子女教育之间取舍失衡
为了改善家庭生活,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了土地,到城市里务工谋生。他们希望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好,也希望给下一代成长提供更充裕的经济支持。但在外出务工与子女就学、教育之间产生冲突时,他们往往选择前者。农业部2010年发布的数据显示:劳动力不外出的原因中“怕影响子女上学”仅占第一、第二选择的67。这其中,既有生活压力的原因,也有教育意识的原因。但不同原因导致的结果却是相同的,即:使儿童在不完整的家庭中成长,在流动留守流动的变动中长大。
3家长的教育能力与孩子教育需求之间形成落差
外出务工的家长整日忙于打工,没有时间与精力过问孩子的学习,对孩子的困惑、需求、交往、兴趣的关注就更少了,在家里的父或母亲忙于操持家务,对孩子的教育关注仅限于让孩子完成作业,家庭教育基本处于空白状态。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时期的中小学生,对学习、生活、自身的变化有太多的问题需要解决,但家庭不能充分给予他们以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