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
comc
乡村治理的困境与探索
作者:王先明王雪来源:《人文杂志》2018年第11期
内容提要近代以来,伴随着政体转制和社会转型进程,乡村社会秩序及其治理模式的重建也日形急迫。民国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乡村治理模式的相关设计和实践,力图实现建设与治理的统一,以期达到乡民自觉自治自理乡村公共事务的理想状态。这一模式是民国时期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模式转型中的一种尝试,其独特价值和意义值得重视。
关键词乡村治理乡村组织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梁漱溟
〔中图分类号〕K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47662X(2018)11009108
在从传统向近代转型的过程中,乡村秩序紊乱,围绕乡村治理话题的讨论在知识界反复涌现,治理模式重建提上日程。“村治之说,今已盛行一时。”①时之村“治”,依米迪刚所解,“所谓村的办法,那便是村治”。②尽管乡村运动者冠以自身“自治”“建设”“改进”“教育”等各异名目,不过大抵围绕乡村建设和治理展开。其实“治理”本身是“一个工具性的概念,主要维护社会的公共利益”,③更强调多元化治理主体,通过共同契约,自主自理公共事务。以“治理”视角考量,民国乡村建设运动中虽未明显论及“治理”一词,却于无形之中体现着当代意涵。诸如江恒源之“乡村改进”是为“训练本区以内的一切农民,使全区农民整个生活,逐渐改进,由自给自立以达于自治,俾完成农村的整个建设”;④陈礼江乡村教育中的“政治教育”,即“训练民众,使能有政治的知识、技能、习惯和兴趣,以促成地方自治”⑤等等。围绕乡村治理,以梁漱溟为主导的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以下简称“乡建院”)模式是整个乡村治理模式转型过程中之一种,着力于建设和治理统一,使乡村社会成员“注意关切公共事情,向前活动,表见组织能力”,⑥其独特价值和意义值得重视。
一、吸纳传统与新生力量,构建新式领导群体
“治理之观念有多条发展途径,其交会点就归结到权力机构的实用指导。”⑦毫无疑问,山东乡建院是其实验辖区内构建乡村组织和推动乡村治理的最高指导机关,也是兼具政府性质的自治机构。然而仅仅依靠乡建院本身并不足够,要使其设计真正走向实施,首要课题就是重新构建一个符合其治理模式需要的新式领导群体。这一群体不仅要利用传统乡村威势,亦要注入并扶持年轻力量,适应并助力新兴乡村治理活动的推展。
“绅士并不像官员那样拥有钦命的权力,却拥有基层社会赋予的‘天然’的实际权威。”王先明:《近代绅士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