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wwwqika
comc
共同发展:教研员和教师在体验感悟中实现发展教育领域的深化综合改革,为区域教研带来新要求、新挑战。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提出了满足需求、引领需求和创造需求的目标,凸显教师研修的现场性、生成性、体验性和研究性,帮助教师在基于实践的体验感悟中实现发展。以海淀区“高中学科教研基地建设”为例。随着改革的推进,学校对学科的理解、学科育人价值的把握、学科育人问题的解决越来越困难。为帮助学校解决发展难题,海淀教师进修学校自2015年起开始进行“高中学科教研基地建设”,基地建在学校,首席教师是基地的主要负责人,教师是主体,教研员提供专业支持,教育行政部门则发文组织。在每个基地,结合本校情况,聚焦真问题,首席教师带领教研组的“微团队”开展“微项目”,“双微”驱动,解决教师学科教育教学问题,创新教师发展的动力机制,实现学校增值发展。三年的时间里,两批共有47个教研组建成学科教研基地,覆盖15个学科、35所学校,形成日常工作中的研究共同体,同时带动周边学校发展。学科教研基地建设的过程,就是教研员和教师团队学习、研究、实践、改进等解决问题的过程,这种基于教学改进实践的体验、感悟,帮助教师建构起新的学科课程育人的理解,找到新的策略。又如,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两年的时间里,海淀教师进修学校组织开展了语文、数学、化学、艺术等11个学科的“核心素养与学科教育”系列研讨。从学科课程、教学、评价、资源、队伍建设的视角出发,小学、初中、高中、大学教师一起研讨,既有规定动作,也有学科自选动作。在每一个学科研讨的准备过程中,现场课、大会报告、分论坛发言等的准备和总结梳理,都是一个教研员和教师共同学习理解、体验感悟、不断优化的过程,也是一个教研员与教师共同实现专业成长的过程。基于切身体验、深刻感悟的成长,是烙印最深,也是最持久的成长。(以上内容根据罗滨校长在中国教育学会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中心“第二届全国教师专业发展学术会议”国际论坛上的主题报告整理而成。)栏目编辑_于萍
f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