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中医理论认为影响睡眠的内外因素复杂,包括情志所伤、饮食不节、病后、年迈、禀赋不足、心虚胆怯等。失眠病位主要在心,涉及肝、胆、脾、肾。病性有虚有实,且虚多实少。其实证者,多因心火炽盛,肝郁化火,痰热内扰,引起心神不安所致;其虚证者,多由阴虚火旺,心脾两虚,心胆气虚,引起心神失养所致。常见临床证型有心火炽盛、肝郁化火、痰热内扰、阴虚火旺、心脾两虚、心胆气虚等。
老年人的睡眠特点老年人睡眠多表现为入眠时间延迟,容易早醒,熟睡和睡眠时间短,白天伴有头晕、疲乏、精力不足、情绪改变等表现。其正常睡眠和青壮年有以下区别。在睡眠和觉醒方式上,总体是早睡早起,这是由于老年人的生理节律改变的缘故。老年人入睡前的觉醒期有所延长,由青壮年期的5~15mi
延长为10~25mi
。睡眠中的醒来次数增加。青壮年人在睡眠中可醒来1~2次,而老年人醒来的次数可超过5次。
老年人的睡眠程度浅,易唤醒,男性老人深睡眠的消失要较女性老人更早。
睡眠效率(睡眠中睡着时间占总卧床时间的百分比)随年龄增长而下降。青年人的睡眠效率一般达95,而老年人约为80~85。
老年人白天易打瞌睡。由于老年人深睡眠减少,睡眠中醒来次数增多,夜间睡着时间约为6h,睡眠效率下降,致使精力恢复不佳,势必要以白天打瞌睡来弥补。老年人晚上睡眠特点是深睡眠减少、浅睡眠增加,觉醒增加和睡眠片断化,而白天出现以微睡为主要表现的打盹。
老年人可出现睡眠时相提前,即有早睡和早起的倾向,这可能与老年人核心体温节律的改变有关,因为老年人体温节律的变动幅度减少和时相提前。
中医学认为老年人具有脏腑老化、气血亏虚及阴阳失衡的生理特点,是引起老年性失眠的主要原因。
中老年失眠病理机制的转归在于气血虚少,阴液不足,阴阳失调,阳不得入阴之故,以虚证为主。病因主要认为与情志不遂而肝郁化火,思虑劳倦而耗伤心脾,年老久病而肾精亏损,瘀血阻络而脏腑失和,饮食不节而痰热内蕴等因素有关。
中医学对睡眠养生的认识睡眠起居对人体健康和养生有着重要的影响。《千金方》中说:“卧起有四时之早晚,兴居有至和之常制。”清代文人李渔曾言,“养生之诀,当以睡眠为先”“睡能还精,睡能养气,睡能健脾益肾,睡能坚骨强筋”。《养生三经》里也说:“安寝乃人生最乐。”42睡眠养生的理论依据421睡眠养生有利于阴阳平衡和心肾相交睡眠的目的在于调整阴阳平衡而达到对生命的涵养储备。
睡眠正则阴阳调,脑神安,气血畅,脏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