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灌溉综合技术体系的核心内容,包括喷灌技术、微灌技术、渠道防渗技术、低压管道输水技术、水稻浅湿灌溉技术、改进沟畦灌溉技术、膜上灌技术、坐水种技术等。213节水农业技术包括蓄水保墒的耕作技术,适雨种植的作物合理布局、提高作物抗旱能力的栽培技术,秸秆或地膜覆盖的保墒技术、限额灌溉及节水抗旱作物品种选育等。214节水管理技术包括组管理、工程管理、经营管理和用水管理。
22节水灌溉标准体系
灌溉用水从水源到田间、到被作物吸收和形成产量,包括水资源调度、输水、配水、灌水、土壤蒸发、植物蒸腾等许多环节,节水灌溉必须在这些环节上采取相应的节水措施45。为全面客观地反映节水灌溉的实质,又不使问题过于复杂,选择灌溉用水量、灌溉水利用系数、工程技术要求,效益等作为节水灌溉的衡量标准。221灌溉用水量水稻灌溉用水量应根据“薄、浅、湿、晒”灌溉等控制灌溉模式确定;旱
f作物、果树、蔬菜等灌溉用水量应按产量高、水分生产率高的节水制度确定;水资源紧缺地区,灌溉用水量可根据作物不同生育阶段对水的敏感性,采用灌关键水、非充分灌溉等方式确定。222灌溉水利用系数从渠首引进的水量和扣除渠系和田间损失水量后与总引水量的比值,是集中反映灌溉工程和管理水平的一项综合指标。要求大、中、小型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分别不低于050、060、070,井灌区不低于080。喷灌区、微灌区不低于085,滴灌区不低于090。全面达到这一水平,可以使全国平均灌溉水利用系数大致由现状的045提高到07左右。223工程与措施的技术要求1渠道防渗率,大型灌区不低于40;中型灌区不低于50;小型灌区不低于70;井灌区如采用固定管道输水,应全部防渗。2井灌区管道输水,田间固定管道用量不低于90mhm2;支管间距、单向布置时不大于75m,双向布置时不大于150m;出水口给水栓间距不大于100m,宜用软管与之连接进行灌溉。3喷灌工程,应满足均匀度、雾化程度要求;管道式喷灌系统应有控制、量测设备和安全保护装置;中心支轴式、平移式和绞盘式喷灌机组应保证运行安全、可靠;轻型和小型移动式喷灌机组,单机控制面积以3hm2和6hm2为宜。4微灌工程,水源必须严格过滤、净化;满足均匀度要求;安装控制、量测设备和安全保护装置;条播作物移动式滴灌系统灌水毛管用量不少于900mhm2。
23节水灌溉效益评价体系
节水灌溉具有巨大的社会效益和显著的经济效益,是一项利国利民、造福后代的事业。节水灌溉的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