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使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党的领导和党的基本路线,确立献身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方向;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方法论等。在德育方法上:主要采用对学生进行外在的理论化、系统化的灌输等显性德育方法。企业德育由于站在具体、微观的角度,在德育内容上强调企业厂规厂纪等具体规范;在德育目标上重视遵纪守法等现实要求;在德育方法上通过针对性生产协作等隐性德育方法达到德育目的。因此,针对校企德育的不同理念和工学结合条件下高职学生身份双重化的现实,只有取长补短,和谐兼容校企多元德育理念,示范性高职德育才能在德育内容、目标和方法等理念上,把宏观与微观、理想与现实、理论说教与具体实践、显性灌输与隐性渗透等有机结合起来,增强时效性和针对性。3以人为本是高职院校德育理念创新的立足点和出发点。“以人为本”作为一种价值取向,其根本所在就是以人为尊、以人为重、以人为先。当我们将“以人为本”作为教育的价值选择时,教育便具有了创造人的价值的意义。它以充分开发个体潜能为己任,以丰富的知识、完整健全人格的培养为目的。在工学结合形势下,和谐兼容校企多元德育理念不是对校企各具特色的德育理念进行简单的拼凑和糅合,而是在以高职学生为出发点和中心的指导思想下,围绕着激发和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来展开,致力于学生、学校与企业的共同发展为目的。
二、注重实践,着眼于学习和工作两个过程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注重实用性的知识传递和能力培养,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德育必须采取与其身份相适应的方法。长期以来,高职德育偏重知识传授,轻视学生个性,过分强调德育的理性和刚性,缺乏机制的弹性和柔性;对学生优劣的评价乃至人才的选拔标准依旧是“一张试卷定终身”。对于“学校教育,德育为先”的思想,事实上由于许多因素的制约而未能得到真正落实,这已成为实施德育创新教育的功能性障碍。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一切认识和观念形成的基础。因此,要搞好工学结合形势下示范性高职院校德育创新教育,必须首先找到德育实践的逻辑起点。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它给我们指明了掌握人的本质的方法论原则,告诉我们应从社会关系中来认识和把握人及其本质。道德的基本问题是处理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问题。人们彼此间的利益关系只有在人们的交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