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家的幸福和美满;以人来说,你当然不愿意自己在任何方面被伤害,那你就不能去做任何有可能伤害别人的事。可以认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正是我国人民传统的道德标准之一,所以一直流传至今,而且还会流传下去。2.在选文第1~3则中,针对不同弟子提出的同一个问题,孔子是如何回答的?体现了孔子教育思想中的哪一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详细解答】针对颜渊的提问,孔子强调“仁”是“克己复礼”;对仲弓,他则提出“己所
语文专题
f高中语文学案教案单元检测详解版word
不欲,勿施于人”;回答樊迟时,孔子说:“爱人。”这三则选文集中体现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3.如何理解“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这句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详细解答】曾子这句话非常有名。曾子所指的“士”是对读书人的统称。他认为一个读书人应该胸襟宽大,气度宽宏,眼光远大而刚毅决断,只有这样才能为国家、为社会承担起应尽的责任。这样的责任沉重而久远,这是由读书人实践仁的理想决定的。孔子所讲的仁,精神就在于以仁爱的态度来对待国家、社会和他人,为此就要承担起救世救人的责任。这种责任在人生的道路上,在历史的道路上,没有停止的时候,要一直到死。所以读书人必须对此做好准备,也以此作为自己学问修养的目的。4.如何理解第9节中“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这句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详细解答】“仁者安仁”,仁者能安处仁道。不管在穷困中,还是在富贵中,仁者能“贫而乐,富而好礼”,仁者能“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仁者能“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仁者能“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仁者的内心充足,安贫乐道。所以,仁者能安仁。知者就不同了,“知者利仁”,智者知道“仁”对他有利,所以便去行仁道。仁者智者,一个以“仁”为本,一个以“仁”为用。仁者是自发的,智者是自觉的。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仁者有内部动机,智者靠外部激励。仁者、智者,如果二合为一,那人生修养就完美了。
二教师点拨,引领思路疑难点析Yi
a
dia
xi1.根据选文,谈谈孔子的理想人格“仁”的内涵是什么?孔子的理想人格有一个根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