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码,一旦多余字节被编译执行,“黑客”或者病毒就有可能为所欲为,获取系统的控制权。溢出导致“黑客”病毒横行缓冲区溢出是病毒编写者和特洛伊木马编写者偏爱使用的一种攻击方法。攻击者或者病毒善于在系统当中发现容易产生缓冲区溢出之处,运行特别程序,获得优先级,指示计算机破坏文件,改变数据,泄露敏感信息,产生后门访问点,感染或者攻击其他计算机。2000年7月,微软Outlook以及OutlookExpress被发现存在漏洞能够使攻击者仅通过发送邮件就能危及目标主机安全,只要邮件头部程序被运行,就会产生缓冲区溢出,并且触发恶意代码。2001年8月,“红色代码”利用微软IIS漏洞产生缓冲区存溢出,成为攻击企业网络的“罪魁祸首”。2003年1月,Slammer蠕虫利用微软SQL漏洞产生缓冲区溢出对全球互联网产生冲击。而在近几天,一种名为“冲击波”的蠕虫病毒利用微软RPC远程调用存在的缓冲区漏洞对Wi
dows2000XP、Wi
dowsServer2003进行攻击,波及全球网络系统。据CERT安全小组称,作系统中超过50的安全漏洞都是由内存溢出引起的,其中大多数与微软技术有关,这些与内存溢出相关的安全漏洞正在被越来越多的蠕虫病毒所利用。
缓冲区溢出是目前导致“黑客”型病毒横行的主要原因。从红色代码到Slammer再到日前爆发的“冲击波”,都是利用缓冲区溢出漏洞的典型。缓冲区溢出是一个编程问题,防止利用缓冲区溢出发起的攻击,关键在于程序开发者在开发程序时仔细检查溢出情况,不允许数据溢出缓冲区。此外,用户需要经常登录作系统和应用程序提供商的网站,跟踪公布的系统漏洞,及时下载补丁程序,弥补系统漏洞。
f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