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蜀记》,以记其胜。《过小孤山大孤山》是作者路过小孤山和大孤山时所写的两则日记。四、解题:1、小孤山:位于安徽宿松县复兴镇境内,与江西省彭泽县城隔江相望。山高约一百米,方圆一里,被誉为“长江绝岛”,素有“海门天柱”、“海门第一关”之称。相传大禹治水在此刻石记功,秦始皇刻“中流砥柱”于石上。由于山形像一位云髻高绾的美女,人们又将此山称为小姑山。小孤山山体独特,无处不景,无景不奇,“东看一支笔,西望太师椅,南观似悬钟,北看啸天龙”。千百年来,以其秀、奇、险、独而著称。主要胜景有:“龙耳洞”“先月楼”“弥陀阁”“天妃殿”“半边塔”“界潮祠”“梳妆亭”“御诗碑”等。
f2、大孤山:在鄱阳湖上,其状如鞋,俗称鞋山。民间传说此名为玉女大姑在云中落下的绣鞋变化而成,因而又名大姑山。五、自由诵读。1、结合注释,扫除字音、字义障碍,初步理解文意。2、教师讲解第一自然段重要词句。3、本段质疑、释疑。A、本段写何处之景?作者给我们介绍烽火矶戍守情况有何作用?烽火矶;丰富了作品的内容,使写景记游具有思想深度。B、勾画出本段写景的句子,突出了烽火矶怎样的特点?高峻、怪奇等特点。C、本段写景采用怎样的顺序?先写远视所见,只不过觉得烽火矶“突兀”罢了,除此之外别无佳处。再写近观,近观之景则异彩纷呈。D、这种远近对比的写法有何作用?不仅使人的认识一步步真正认识到烽火矶的佳妙之处,而且能收到曲径通幽的艺术表达效果。4、巩固该段词句。第二课时一、复习第一课时所学知识点。二、讲解第二自然段词句。三、质疑、释疑。1、交代小孤山上有戍兵把守,说明了什么?小孤山也是江防要地。
f2、勾画本段景色描写的语句,说说本段作者给我们描绘了哪一水段之景?描写的重点对象是什么?突出了各自什么特点?烽火矶至沙夹一段所见。小孤山和澎浪矶。小孤山峭拔秀丽,澎浪矶浪大等特点。3、文章是怎样表现小孤山峭拔秀丽这一特点?运用对比手法。将金山、焦山、落星山这些天下名山与小孤山对比,突出小孤山峭拔秀丽这一特点;又用它山与小孤山对比,突出小孤山的然孤起这一特点;用山上有楼观亭榭的金山与小孤山庙宇的荒凉、残破对比,衬托了小孤山的小孤山庙宇的荒凉、残破,更是为了说明小孤山若是以“楼观亭榭”稍加装饰,则会“高出金山上矣”。4、写小孤山峭拔秀丽这一特点,采用的是什么写景顺序?四、串讲第三自然段词句。五、质疑、释疑。1、引用李白的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