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
comc
论电影语言下的文学
作者:谭惠阳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3年第06期
摘要:通过对不同类型小说作品的电影改编,浅析电影语言解读下的文学作品,探讨文学作品改编过程中会产生的问题,为什么会对其内容做相应的调整,更好的诠释文学作品。文学作为电影创作的一个重要取材养料,从文字到影像,当中涉及导演编剧对文学的独特诠释、演员的演绎,还有时代变迁衍生的现代意义等。关键词:电影语言;文学改编;意象;剪辑;诠释中图分类号:J9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7013701文学作品的历史源远流长,是一种语言艺术,它通过文字的组合告诉人们一个故事、一段情感或者一种人生理念。没有具体的人物形象、动作、故事场景,文学作品需要读者通过对作者的文字理解,在自己脑海里形成的一幅幅画,所以文学作品给予人的是充分的想象。相对于文学作品来说,电影作为视觉、听觉、感觉三位一体的影视语言,给人带来更为直观的感受,较文学作品理解更容易,将其所描述的人物形象、动作及故事场景直接呈现在观众面前。但是“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当电影将文学作品中的事物具象化时,人们自然而然的就会发出不同的声音。文学作品运用文字组合成了许多暗喻的色彩,让情感在字里行间流露得淋漓尽致,究竟如何巧妙地融入文学的情怀,而不是仅仅依靠语言和场景是电影发展过程中深思的问题。莫言就曾经说过,文学作品和电影作品实际上市两个相互共同但是又是风格独立的个体,因为每个读者在阅读小说的过程当中可以不时地融入自己的想象,甚至还可以创造出许多不一样的阅读感受,然而文学作品一旦被改编成为电影作品,那么无论是小说主人公的长相还是性格都已经被限制。纵观近期的电影市场的热潮,不难发现文学作品改编依然热度不减。扬马特尔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大卫米切尔的《云图》、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辛夷坞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等文学作品改编的电影占据了大荧幕的半壁江山。就李安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来说,他兢业地还原了原著小说的精髓,人与虎的对峙,结尾选择不同的版本故事,引来无数人的疯狂解读。然而,电影表达就是导演眼中的文学理解,李安还是加入了自己的一些改动,这些内容也导致一些人解读出了第三个故事版本。对他来说,改编《少年派》充满了挑战,这种挑战不仅来自3D的技术挑战,也来自前所未有的海上世界几乎是依靠想象得出的脑中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