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系:
民俗文化是一个复合文化,精神民俗往往需要通过一定的行为和仪式表现,而行为民俗往往也需要一定的物态载体。物态民俗、精神民俗和行为民俗,也都需要语言作为传承、交流的工具。因此,物态民俗往往是精神民俗和行为民俗在发展中逐步固化的一种物态载体,而行为民俗中又渗透着深刻的精神民俗内涵。而语言民俗方言和民间文学艺术,发挥着记录、传播、传承物态民俗、行为民俗、精神民俗载体的作用。
3造就中国民俗文化多元化的重要因素:
从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方面来看,中国是一个地貌类型复杂、多民族的国家,不同的地理环境,对民俗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摘要的影响。即使都是汉族,世代生活在岭南的客家人与生活在西北黄土地上的同胞,在民风、民俗方面,存在巨大的差异。从衣食住行,到婚丧嫁娶;从节令习俗到禁忌民俗,都存在地区性的差别。东北黑土地造就了东北人的豪爽幽默;西北高原打造了西北人的高亢粗犷;江南鱼米之乡孕育了江浙人的婉约细腻;云贵高原的闭塞,造就了山民的朴实;幅员辽阔的地理环境,是成就中国传统民俗文化多元化的重要因素。
20世纪中国民俗学发展的历程和学派:
中国的现代民俗学研究,始于20世纪初。“五四”新文化运动,催生了现代意义上的中国民俗学。1918年北京大学首倡在全社会征集歌谣,标志着中国现代民俗学的滥觞。20年代末30年代初,随着中国民俗学会的成立,推动了中国现代民俗学的发展。民俗文化是社会发展历史进程中政治、经济、意识形态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在民俗学研究的发展进程中,由于学者们运用的理论和方法论不同,学者们知识功底的差异,逐步形成了众多不同的学术流派。诸如神话学派、语言学派、人类学派、心理学派、社会学派、历史地理学派、结构学派、调研描述学派、考据学派等等。
传统民俗文化中重男轻女概念的表现:
在传统的诞生民俗中,对于新生儿的性别非常重视,而且生男生女身份地位都有不同。一般生男孩称为“大喜”,红布条挂于屋门中央靠上;生女孩为“小喜”,以红布条挂于屋门中央靠下。男女出生的标志,有上下不同的地位。标志出生婴儿性别的习俗,西周时期就有了。《诗经小雅》中,就有生男“载寝之床,载衣以裳,载弄之璋”;生女则“载寝之地,载衣以裼(脱去或敞开上衣),载弄之瓦。”因此,古人庆贺生男、生女时分别书写“弄璋之喜”“弄瓦之喜”、,弄璋与弄瓦,表示男女地位悬殊。《礼记》还记载,生男孩“设弧于门左”:生女孩“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