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中国的农村社会里,认知行为理论对农村社会工作的专业实践具有较大的指导意见。依据认知行为理论分析实习中的某福利院寄养点某个案案例问题及其需求,并提出相应的介入策略,为以后的农村社会工作实务提供宝贵的借鉴作用。【关键词】认知行为;个案工作;行为矫正随着农村困境儿童的不断增多,他们因缺失正常家庭生活等原因对性格和行为都造成了一定影响。社工必须积极高度重视这部分孩子的现实情况,并提出相应的介入措施,而认知行为理论正是从认知和行为两个角度分析孩子面临的困境,正确协助和引导困境儿童健康成长。一、对认知行为理论的认识(一)理论简述在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认知行为理论开始逐渐受到社会工作专业人士的关注。该理论以认知理论为基础,认为人的行为主要是受制于理性思考而非潜意识中的本能,不良行为主要来源于认知上的错误或理性思维能力的缺乏。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认为“人的行为是由个人整体生活状态塑造出来的,包括个人对自我的认识、对世界的看法和个人的信念等”。(二)干预技巧及其应用1在行为方面,人的行为是可以被控制的,行为理论常用的干预技巧有系统脱敏疗法、厌恶疗法和行为训练法等。例如,针对在日常生活中“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人来说,可以运用系统脱敏疗法,根据服务对象的严重程度设定不同的评估指标,逐步缓解他对蛇的恐惧程度。2在认知方面,最具代表性的是艾利斯的理性情绪疗法。该疗法主要分为三个步骤:第一,了解到引起服务对象出现不良现象的诱发事件,以及该事件让他产生了什么样负面的信念;第二,通过参与式和非参与式观察服务对象的表现出来的症状,进行初步预估;第三,协助服务对象驳斥自己的不合理信念,最后评估是否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二、服务对象的基本情况(一)案主个人情况:今年10岁,现就读于某村小学三年级,个子不高,肤色白皙;比较懂事,沉默寡言;学习成绩很好,尤其是数学。喜欢跟身边的几个小伙伴玩耍,但是也经常和弟弟产生矛盾而发生打架的现象。其寄养父母反映:经常调皮捣蛋,还有一些行为上的问题,如偷偷拿家里的玩具和钱。(二)案主的家庭情况:其寄养家庭是一户农民,有10口人,有父母、大哥、大嫂、小侄子和三个同为寄养儿童的兄弟。二哥一般很少回家,因为要外出工作。案主最喜欢大嫂,因为她对他很好。妈妈经常会因为案主做错一些事情而责备他,他明白这是在教育他,但是也觉得妈妈和严厉而不喜欢妈妈。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