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养成健康的心理状态。2让案主与家人、学校与社区等方面进行正面沟通、交流,缓解其与家人之间的关系,增强其安全感,帮助案主更好地融入寄养家庭、学校和社会。3通过一些简单的游戏技巧,与案主一起有意识得讨论今后的生活状况,协助服务对象规划自己合理的生活计划。案主不能决定自己能否回到福利院,“福利院要根据儿童的具体情况,来决定他们是留在福利院还是被送入寄养家庭,甚至有机会被家庭正式收养。”(二)服务计划1与服务对象每周一次面对面的直接交流,在交谈过程中运用尊重、倾听、接纳和同理心等专业技巧,让案主发泄压抑许久的愤怒情绪,放松心态。2定期进行探访调查,协调案主与寄养家庭、学校和社区的关系,间接修复这些关系之间的矛盾,促使案主认知到自己处于幸福的成长环境。3确定服务目标后,引导案主制定自己恰当的生活计划,形成正确的生活习惯。并且按照案主规定的要求按时完成,表现得好可以得到相应的奖励。五、介入策略认知行为理论应用到个案中的步骤大致分为接案、搜集资料、问题诊断、具体行动、结案等五个阶段,这五个阶段在实际的社会工作中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一)建立关系。在接案之前,社工必须对自己有一个全面系统的反思。“一方面,可以使我们认识自己,另一方面也可以使我们知道自己如何与案主产生相互影响的,进而对案主的行为作出如实的评价,并给予有益的帮助。”初次会谈时,工作者要注意察觉服务对象的情绪反应及其变化,可以通过与案主玩一些小游戏,增强案主对工作者的信任,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使服务对象有接受社工帮助与服务的意愿。(二)搜集资料。社工全面收集案主的有关资料。直接资料可以通过与案主会谈获得第
f一手资料,也可以在与案主访谈时使用宣泄治疗法,鼓励服务对象向社工吐露心声。间接资料在访视案主家庭时间接搜集资料,收集的资料主要包括案主的家庭情况、个人成长经历等,能够搜集充分的案主相关资料,为下一步的问题诊断做好准备。(三)对案主及相关问题进行诊断。在这一阶段,可以把握案主的兴趣,尤其是案主比较关心的或比较敏感的话题,为下一阶段计划的顺利实施做好铺垫。对于案主自己生活的困难与问题,工作者在面谈中有意无意地谈及,让服务对象讲述自己的生活计划。(四)具体行动。在具体行动过程中,社工比较重视案主过去和现在的成长经历、积累起来的情绪冲突和不愉快等,努力引导案主去发现自己问题的来龙去脉,采取更为适当的方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