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是当职业篮球运动员。1979年,国家出台相关政策,允许工艺师子女跟随学艺。于是,张建平成为了上海民族乐器一厂的工人,开始向父亲学艺。当被问及他是如何做出现在这样的成绩时,他笑了笑,回答也颇富于哲理:“那是百分之九十五的努力加上百分之五的天赋。”从球场突然转向工厂做工,这对他来说是一个痛苦的过程。经过不懈的努力,两年后,张建平便开始独立完成一些中档和普及产品的制作,并逐渐吸收父亲张龙祥及伯父张文龙(原上海民族乐器一厂拉弦、弹拨类乐器制作工艺师)的制作技艺及理念,边感悟边实践,逐渐摸索出特有的调琴方法,使二胡音质明显上升一个台阶。1987年,张建平与演奏家合作,研究如何在二胡音区内控制不协和发音点,获得了成功,该成果次年被文化部评为科技成果三等奖。此外,作为《民族低音乐器研制与开发》课题的重要研发者,张建平不断探索,对其父张龙祥当年创制大琶琴的优缺点再次进行整理、归纳。2015年6月,与团队一起,完成了花瓶型、六角型低音拉弦乐器的制作,得到了上海民族乐团、音协等专家的指导与认可。2015年10月亮相上海国际乐器展,受到了广泛关注。
f张建平的成功很大一部分来源于他坚韧不拔的意志,更重要的是他能够实践工匠精神的理念——摒弃浮躁、宁静致远。走出车间开拓创新工匠并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式的“闭门造车”,工匠也要走出车间,开拓创新。2015年10月24日至11月9日,恰逢日本奈良“正仓院展”开展。上海民族乐器一厂作为乐器文化的传承者,历来重视民族乐器文化的研究,特别组织技术人员及部分制作师前往日本奈良国立博物馆观展。此行八人包括张建平、李素芳、周肇麟(琵琶车间综合管理者)等。奈良之行,令他们受益匪浅,回到车间后大家将“取”到的“经”细细研读,进行了多次头脑风暴,最终运用到实践中,仿制唐代阮等系列乐器的工作顺利完工。同年11月,上海民族乐器一厂与谭盾工作室合作开展“丝绸之路”仿古乐器的探索与研发项目——关于仿制适用于舞台演出的仿敦煌壁画乐器。企业安排相关设计、制作人员等一同前往敦煌莫高窟进行学习,希望切身感受敦煌壁画的魅力,能够激发工匠的创作灵感。目前,该项目进行得有条不紊。近年来,企业鼓励设计师与制作工匠积极寻找合适的传统手工艺、非遗技艺,在产品的设计制作中融入相关元素,提升民族乐器的文化内涵。例如嫁接漆画、珐琅、竹刻留青等传统工艺,创作出了青花、旗袍式、蝶之舞等系列乐器;同时与多位画家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