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边塞征战诗鉴赏导学案(学生版)
高二语文备课组
时间2014310
【学习目标】
1、了解边塞征战诗的内容、特点、艺术特色和鉴赏要点。2、学习鉴赏边塞征战诗的方法。3、品味《从军行(其一)》、《蓟中作》、《塞下曲》《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情感。
【学习重点】方法把握,提升鉴赏诗歌的能力;把握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心境。【学习难点】主旨理解【学习过程】课前预习学案(第一学时)
一、概念:边塞征战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开始兴盛,盛唐时期,发展成为一个诗歌流派。这类诗多以边塞风光、边疆战士的艰苦生活、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抱负、边疆将士思乡的情思为题材。二、思想内容:1、抒发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2、状写戍边将士的乡愁、家中思妇的别离之情;3、表现塞外戍边生活的单调艰辛、连年征战的残酷艰辛;4、宣泄对黩武开边的不满、对将军贪功启衅的怨情;5、惊叹描摹边地绝域的奇异风光和民风民俗;6、诗中流露的也可能是矛盾的复杂的情感:慷慨从军与久戍思乡的无奈;卫国激情与艰苦生活的冲突;献身为国与痛恨庸将无能的悲慨。三、特点及常用意象:1、浓郁的汉代情结。唐代边塞诗有一种典型的文化现象:以汉代唐,出征的军队称为汉兵,将领称为汉将,边塞称为汉塞,就连天上的月亮也称为汉月。不仅如此,一般的边塞诗在提及周边少数民族时,也往往沿袭汉代的称谓,把交战对方称为匈奴,把其首领称为单于、左贤。在称颂战地英雄时,常常提到的也是汉代的霍去病、李广、卫青、班超、马援等,以呼唤英雄精神的回归。这种汉代情结既是对历史的继承,又是对历史的超越。2、鲜明的边地风貌。自然景观:黄(风)沙、白(长)云、冰川、雪山、大漠、黄河、秋月、孤城、边关;战事意象:金鼓、旌旗、烽火、长云、戈矛剑戟、斧钺刀铩、雁飞鹰扬、箭飞马走、战马;
1
f地名:胡、羌、羯、夷、碛西、轮台、龟兹、夜郎;塞外、雁门、漠北、玉关、天山、阴山、受降城、玉门关、关山、阳关、凉州、楼兰、黄河;乐器:羌笛、胡笳、琵琶、芦管、角、鼓;乐曲:多是与边塞军旅生活有关的《梅花落》《折杨柳》《关山月》《行路难》等。人物:戍卒、将帅、胡人;用典:多是投笔、长城(南朝宋的大臣檀道济)、楼兰。四、类型:根据边塞诗选材的角度和表达的情感内容上的不同,边塞诗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1、从戍边战士的角度,或写战争的惨烈,或表现战士不惜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表达对将士英勇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