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及酶类物质,可杀伤寄生虫和病原微生物。二、Ⅰ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Ⅰ型超敏反应的发生过程可分为致敏阶段和发敏阶段。致敏阶段:抗原初次进入机体,刺激机体产生IgE,IgE通过Fc段与肥大细胞及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FcεR结合。发敏阶段:相同抗原再次进入机体,与肥大细胞及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IgE结合,激活肥大细胞及嗜碱性粒细胞释放生物活性介质,引起超敏反应的临床症状。肥
f大细胞释放颗粒肥大细胞的激活与颗粒释放生物活性介质的作用1储存介质1组胺(Histami
e)作用于微血管,使微血管扩张、通透性↑→血压↓、局部组织水肿。使支气管、胃肠道、子宫平滑肌收缩→哮喘、过敏性肠炎等。作用于呼吸道及消化道的腺细胞→腺体分泌↑。生物活性介质的作用2激肽原酶(Ki
i
oge
ase)使血浆中激肽原转化成缓激肽,缓激肽使血管通透性↑→血管扩张、局部水肿、血压↓。使支气管平滑肌收缩→哮喘、呼吸困难。3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ECFA)吸引嗜酸性粒细胞至反应部位,引起晚期炎症反应。生物活性介质的作用2新合成的介质1白三烯Leukotrie
esLTs有LTC4、LTD4和LTE4几种,引起支气管平滑肌收缩,是引起支气管哮喘的主要介质。使血管扩张和通透性↑,腺体分泌↑。2前列腺素D2Prostagla
di
D2PGD2使支气管平滑肌收缩,使血管扩张和通透性↑3血小板活化因子PAF使血小板凝集和活化并释放胺类物质3、早期反应和晚期反应早期反应再次接触抗原后几分钟内发生,由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释放的介质引起,主要表现为功能紊乱。晚期反应再次接触抗原后几小时后发生,由新合成的介质、细胞因子、嗜酸性粒细胞引起,主要表现为反应部位的炎症。Ⅰ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花粉引起Ⅰ型超敏反应的机制三、I型超敏反应引起的常见疾病一过敏性休克发生迅速,反应严重,主要症状和体征为胸闷气促、呼吸困难、恶心呕吐、四肢厥冷,血压下降等。1化学药物过敏性休克由各种小分子化学药物引起,青霉素过敏最常见。2血清过敏性休克由各种生物制品引起,最常见的是破伤风抗毒素、抗蛇毒抗毒素、白喉抗毒素引起的过敏性休克。二呼吸道过敏反应因吸入花粉、霉菌孢子、动物皮毛屑、老旧房子中的灰尘等或微生物感染而引发。儿童及青壮年多见,有明显家族史。常见疾病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三消化道过敏反应因进食鱼、虾、蟹、鸡蛋、牛奶或服用某些药物后引起。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或口腔及胃肠溃疡等消化道症状。常见疾病过敏性胃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