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重点掌握超敏反应的概念、Ⅰ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理、防治原则、临床常见疾病熟悉Ⅱ~Ⅲ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理和常见疾病了解Ⅳ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理和常见疾病基本概念超敏反应——是指已致敏机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或半抗原时,发生的以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为主的异常免疫应答。超敏反应又称为变态反应或过敏反应,引起超敏反应的抗原又称为变应原或致敏原。超敏反应分型Gell与Coombs分类Ⅰ型—速发型(IgE)Ⅱ型—细胞毒型IgG,IgMⅢ型—免疫复合物型(IgG)Ⅳ型—迟发型TDTH,CTL第一节Ⅰ型超敏反应主要特征:由IgE介导,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参与;出现快,消退也快;一般不造成组织损伤,只引起功能紊乱;有明显个体差异和家族史。主要病变: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平滑肌收缩,腺体分泌增加。一、参与I型超敏反应的抗原、抗体和细胞(一)致敏原引起Ⅰ型超敏反应的抗原种类很多,抗原可通过呼吸道、消化道、皮肤接触、昆虫叮咬、注射等各种途径进入体内,诱发超敏反应。天然致敏原多为小分子可溶性蛋白质某些药物或化学物质+组织蛋白→致敏原临床常见的致敏原吸入性致敏原花粉、屋尘、霉菌螨尘、动物皮毛屑、植物纤维、化学物质等。食物性致敏原牛奶、鱼、虾、肉、蛋、海产品、防腐剂、香料、药物等。(二)抗体介导Ⅰ型超敏反应的抗体为IgE,具有嗜细胞特性。IgE主要由鼻咽部、扁桃体、气管和胃肠道粘膜下固有层的浆细胞产生。IgE+肥大细胞或嗜碱性粒细胞→机体致敏(三)IgEFc受体两类FcεR:FcεRⅠ,高亲和力受体。FcεRⅡ,低亲和力受体。FcεRⅠ主要表达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膜上,由一条α链、一条β链和两条相同的γ链组成,α链与IgE的FC段结合,β链和γ链可转导信号。FcεRⅡ表达于B细胞、活化的T细胞、单核细胞、血小板等。(四)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肥大细胞广泛分布在皮肤、粘膜下层及小血管周围的结缔组织中。嗜碱性粒细胞主要存在于血液中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的胞浆中含有大量嗜碱性颗粒,颗粒内含有多种生物活性介质,如组胺、激肽原酶、ECFA等。细胞被激活后可释放出颗粒中储存的介质,并合成和释放LTs、PGD2、PAF等活性介质。(五)嗜酸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主要分布于呼吸道、消化道和泌尿生殖道粘膜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可释放组胺酶和芳基硫酸酯酶,灭活肥大细胞释放的组胺和LTs,抑制超敏反应引起的炎症。嗜酸性粒细胞还可释放具有毒性作用的颗粒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