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论
谈《毛诗序》的“讽谏”说毛诗序》讽谏”
摘要:《毛诗序》提出了讽谏说:“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言之者无罪,,摘要:闻之者足以戒”。它突出《诗经》的讽刺意义,确认下层民众批评上层当政者的权利,充分肯定了文艺批判现实的意义和作用,包含了一定的民主因素。它为后来进步的文学家用文学创作干预现实,批判社会黑暗政治提供了理论依据,对文艺与现实的关系作了比较明确的论述。关键词:关键词:讽谏说毛诗序诗文
讽谏说是《毛诗序》提出的一个观点。“讽谏”是讽而谏,就是在讽刺之中包含着“谏(劝说)”的意思。这是批评时政、揭露弊端的观点,它针对的是统治者。这是首次明确地提出了讽谏的问题,论述了诗的社会作用,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毛诗序》的讽谏说提倡的讽谏精神对唐代至北宋诗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一、讽谏说的提出《毛诗序》首次提出了讽谏的问题。在《毛诗序》中提到“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至于王道衰,礼
1
f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意思是:上面的人君以“风”来教化臣民,下面的臣民以“风”来劝告人君,通过诗文来含蓄而温婉地批评和劝谏,从而说话的人不会得罪,听取的人足可以警戒,这就叫“风”。至于王道衰微,礼义废弛,政教丧失,诸侯各国各行其政,老百姓风俗各异,于是“变风”“变雅”的诗就出来了。这就是说,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可以利用文艺影响对方,满足各自的要求。但它认为“上以风化下”是无条件的,这是文艺的主要作用。相反,《毛诗序》认为“下以风刺上”是有条件的,首先就是要注意态度。所谓“谲谏”,按照郑玄的解释,即“咏歌依违不直谏”。臣民若要发表某种意见,应该注意方式方法,必须委婉曲折,不得径直显露、直言指斥。这样说话的人才不会因此招来罪责,统治者也更容易听取。这也就为想要劝谏的人吃了一颗定心丸。“变风、变雅作矣”,则指明社会状况的变异,激发民情民意的变化,为讽刺诗提供充实的表现内容。《毛诗序》讽谏说的基础是建立在文艺对现实生活的真实再现思想上的。它直接引用了《乐记》中的名言:“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认为在这一点上音乐和诗歌是完全一致的。根据这种观点,它具体解释了变风、变雅的产生:“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国史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