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有时可暗含在主体中。结语:对消息内容作一小结,或指出所报道事件的发展方向,有时可暗含在主体中。4.文章思路:【明确】第一部分(第1、2句),简述渡江战役胜利成功。第二部分(从“20日夜起”到文末),详述三路大军渡江战斗的经过,指出我军渡江胜利的重大意义。第一层(从“20日夜起”到“24小时内即已渡过30万人”),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地点、渡江人数。第二层(从“21日下午5时起”到“不起丝毫作用”),写西路军坡江情况并加以评论。第三层(从“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到文末),写东路军渡江情况。
四、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朗读课文,或听录音。模拟军事家,手绘渡江作战示意图,并对照示意图复述渡江战役的大致过程。【说明】利用复述这一方法,引导学生理清三路大军渡江的情况,从而认清本则新闻主体的内容。学生指图复述时,教师可随之板书如下,增强学生认识本文内容的条理性。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
2.文章是抓住“横渡长江”来写的。与“横渡”的“渡”有关的词语有哪些?与“敌我双方交战情况”有关的词语有哪些?【明确】与“渡”有关的词语:“冲破”“渡至”“渡过”“渡完”等均是。与“敌我双方交战情况”有关的词语:写我方的有“歼灭”“击溃”“控制”“封锁”“切断”等;写敌方的有“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抵抗”“微弱”“泄气”“毫无作用”等。通过对这些词语的理解,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f3.本文是一则新闻,客观、真实地报道渡江战役的经过,但是,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感情。请你找出一两处带有较强感情色彩的语句,读一读。【提示】让学生自由找一些句子读一读,老师要给予点拨,指导学生在朗读时注意把握作者的感情,如“不料”是对汤恩伯的十分辛辣的嘲讽。用“歼灭”“击溃”“占领”“控制”“封锁“‘切断”这一系列表示动态的词语,写出了人民解放军所向无敌、锐不可当的英雄气概。在叙事中插入议论,扼要地分析了敌我双方士气悬殊的情况,指出了渡江战役迅速取得胜利的原因,增强了新闻的思想性。议论之后,详细叙述了东路军的强大攻势和辉煌战果:“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揭露敌人不堪一击的腐朽本质。
五、课文总结拓展延伸
本文详略得当,写法有异有同。主体部分分写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