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浅谈地理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
摘要:地理课程的改革要求我们在教学活动中改变“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观念,将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加入到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去。在课堂中,运用问题式、开放式、探究式、创造性思维等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运用资料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运用生活中的地理事像分析的能力。在课外,进行研究性学习,运用“确立课题-搜集资料-研究分析-得出结论-展示成果-点评升华”模式,让学生能学以致用,真正培养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关键词:初中地理研究性学习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研究性学习是指教学过程中教师创造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景和途径,让学生主动地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习对大量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归纳、整理和判断,从而增强思考和创造力。其主体是学生,而研究的客体是课本上或我们周围活生生的地理事像。研究性学习是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从研究性学习的地点看,一般分为在课堂上和课外进行两大类。课堂上的研究性学习的内容主要是课本的知识(地理课程标准所列的教学内容),这是非常重要的部分,因为它体现学生掌握地理知识和地理技能的关键。如在区域地理进行“西北地区”教学时,第一步对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进行定位;第二步运用多媒体、插图展示西北地区“干旱”的地表;第三步,了解“干旱”条件下资源状况和农业特征,第四步讨论“干旱”环境下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上步骤教给学生分析、归纳区域特征的方法,并把这一方法应用到其他区域的学习中去。分析、归纳的方法由具体到抽象,由未知到已知,本身就有研究的成分。而课外进行的研究性学习是课堂知识的拓展和延伸。如学完“土地资源”一节,让学生对本市农村的耕地状况作一个小调查,要求学生在网上或到图书馆收集资料,选取资料进行统计,可制成图表、表格等;运用资料分析、推理、评价、提出问题,并撰写小论文。一、在课堂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由于目前素质教育还没有真正落实,应试教育仍相当重要。在此情况下,教师必须在课堂传授知识的同时,引导和指导学生如何进行研究性学习,让学生在趣味中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心理特征的过程,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对世界的意义进行合作性建构的过程。它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主体价值。教师充当组织者、引导者、帮助者、促进者的角色。开展研究性学习就是建立在这样一种理论上。教无定法,教师应该根据课文内容运用多种教学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