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体的社区建设工作的实际状况;另一方面,因为社区建设是一个带有鲜明地域色彩和特定人文内容的工作,由于各个社区所处的地理条件,秉承的历史文化传统,经济政治现状,以及人文风俗的差异,必然禀具不同的地域特色,社区建设具有不可忽视的自身特点和要求。为了进一步提高和完善城市社区建设工作,中共宁波市江东区委在五届十二次全会上提出建设“人文社区”的设想。2003年1月,区委在第六次代表大会上围绕江东建设宁波市现代化新中心城区这一目标,又提出“深入实施人文社区工程,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江东区的“人文社区”建设由此开始正式实施。“人文”一词在中国最初出现于《易经》,泛指人的所有精神文化现象,尤其指人的伦理教化现象,它几乎没有西方文化传统中人文主义的那种“以人为本”的注重思想自由与个性解放的人性关怀指向,因而这一词汇也从未在中国文化史上成为专有名词。在西方,“人文”一词源出拉丁语huma
itas它基本等同现代英语的huma
ity(人性,人道)一词,包含着深厚的“以人为本”的人性关怀倾向。“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殆始于古希腊文化传统,弘扬光大于文艺复兴的伟大时代,已成为现代社会价值体系的基础。从人文精神基本的价值立场上看,它的进步意义是不言而喻的。但遗憾的是,人文精神并不构成人性内容的全部要素,人类文明史的相当岁月是在人文主义黯然失色中度过的。于是同样不言而喻的就是,人禀有智慧,然而人却很少理性地运用他的上天之赋,因而在历史上就屡屡上演了粗暴践踏和蹂躏生命尊严与价值的一幕。尤其在欧洲的中世纪,人更因为自己的原因蜕化成了上帝的奴婢。为了把自己从异化的状况中解救出来,“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便成了历史上人的自我觉醒与自我拯救的悲怆而高昂的旋律。莎士比亚在著名悲剧《哈姆雷特》中喊出的人是“宇
2
f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不啻是此种人文精神的最高体现。应该说,在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中,“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从未成为社会思想文化的主流,直到“五四”以后,受西方文化思潮的影响,人文精神才一度成为高亢的时代旋律。然而在天灾迭生、人祸频仍的旧中国,人文精神或许因为社会民生当前生存压力的急迫而停留在多少有些奢侈的理论层面。建国以后,人文精神更被当作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专利品而受到排斥。随着最近二十多年改革开放的深入,“人文精神”或“以人为本”的字眼开始频频见诸媒体,流传社会,成为一个曝光率非常高的字眼,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