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湖南华容人,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海峰(1979-),男,浙江诸暨人,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生。1
f所属领域:劳动、人口经济学
并利用26个省市的混合截面数据估计了教育差距在城乡收入差距扩大中的动态效应;最后是本文的结论部分。
二、城乡教育不平等状况分析
必须指出,中央和政府一直以来都很重视教育问题,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盲率的大大降低、平均受教育年限的提高和九年制义务教育普及率的提高等等都可以清楚地反映出我国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高全民素质过程中取得了不小的成就。近年来,我国教育投入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增长水平,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的年均增长速度高于财政收入的年均增长速度③。但是,从我国的教育经费来源构成来看,国家财政性投入仍然占绝对比重,在70%以上,其中预算内投入占总投入的555。民间资本对教育的投入数量上仍然不多。教育经费来源的构成至少反映了两个问题:其一是,与我国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相比,光有政府财政性投入显然是不够的,从而教育资源必然会变得非常稀缺。其二是,因为政府在教育资源的分配中起着主要作用,如果政府能够有效的配置这些集中的教育资源,将会极大地促进劳动力素质的提高,但在另一方面正如公共选择理论指出的那样,政府集中控制的资源越多,政府行为一旦失灵,带来的代价就越高。尽管我国的教育事业在不长的时间里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然而这并不是说我国的教育是均衡发展的。我们认为受教育机会在地区之间、性别之间、民族之间以及城乡之间存在或多或少的不平等现象。特别是城乡之间,这种不平等主要来源于两方面原因:
①②
1家庭收入约束
个人既有的特性或初始禀赋(如出身、家庭收入水平和社会地位)显然会带来受教育机会的不平等,也即是所谓的“起点”意义上的不平等。一直以来,政府的宏观资源配置都是向城市工业倾斜的,例如建国初期确立的重工业优先的发展战略等,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毫无疑问,这些迫不得已的政策在当时的条件下发挥了积极作用。随着改革的深入,这些或多或少地都得到了调整,然而似乎重城市轻农村的政策取向并没有改变。一组数字或许足以说明当前政府的政策偏向。“农民的公民权力仅相当于城市居民的14(有人大代表名额分配原则为证),收入不足城市居民的16(算城市居民隐性收入),税费负担超过城市居民的数倍,享有国家提供的公共服务与社会保障不及城市居民的110r